搜索
  登录

豫剧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豫剧

名片

姓  名

出生年月

朝  代

别  称

分布区域

简  介

豫剧也称河南梆子、河南高调。早期的豫剧收腔时尾音带“讴”,因此又叫“河南讴”。豫剧流行于河南以及山东、河北、湖北、江苏、安徽、陕西、甘肃、山西的部分地区,天津、青海、西藏、新疆、台湾等地也有豫剧剧团,是具有全国影响的大剧种之一。

图27 豫剧《穆桂英挂帅》演出剧照

豫剧的来源,一说是明末秦腔与蒲州梆子传入河南后与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而形成;一说由北曲弦索调直接发展而成,迄无定论。

豫剧在清朝乾隆年间已经流行,这一时期的文献如《歧路灯》《杞县志》等有相关记载。豫剧最早的传授者为蒋门、徐门两家,蒋门在朱仙镇、徐门在开封东面的清河集,开办科班授业。

20世纪初期,豫剧由乡村进入省会开封演出,逐渐占领了城市的演出市场。民国时期,女演员崛起,逐渐取得了豫剧行当的主力位置。1930年代,豫剧出现了大批名角,如陈素真、王润枝、马双枝、司凤英、李瑞云、常香玉等。抗日战争爆发后,豫剧向临近省区流动,它向西到达西安,使西安成为重要的演出中心,影响遍及西北各省。向东,在江苏、安徽等地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四好名旦”:马金凤、徐艳琴、阎立品、毛凤麟。

图28 豫剧演出剧照

这一时期的豫剧表演流派林立,异彩纷呈:常派(常香玉)奔放多姿、陈派(陈素真)典雅细腻、崔派(崔兰田)哀怨深沉、马派(马金凤)明亮清脆、阎派(阎立品)甜美秀丽、桑派(桑振军)俏丽委婉、李派(李斯忠)粗犷浑厚,等等。常派影响最大。常香玉的舞台表演风格刚柔相济、质朴清新;她的唱腔吸收了豫东调、河南坠子等艺术营养,舒展奔放、吐字清晰,在豫剧旦行艺术中几乎形成了“无腔不常”的格局。常香玉的座右铭是“戏比天大”,她是豫剧的一块金字招牌。

豫剧在声腔上属于梆子腔系,有豫东调和豫西调之分。豫东调以商丘、开封为中心,豫西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豫东调”以中州音韵和商丘、开封的语音为基础,在传统演唱中多用假嗓,声音高细,花腔较多,具有激昂、豪放、明朗、花哨的特点和昂扬、诙谐的特色;“豫西调”以中州音韵和洛阳语音为基础,传统演唱中多用真嗓,声大腔圆,哭腔较多,具有粗犷、浑厚、悲壮、深沉的特点,擅长表现深沉的情感。总体来看,豫剧的音乐行腔酣畅,韵味醇厚,节奏鲜明,善于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文场柔和舒畅,武场炽烈劲切,艺术风格豪迈激越。

豫剧的角色行当,基本上有生、旦、净、丑四个行当,概括为“四生、四旦、四花脸”。豫剧戏班按照“四生四旦四花脸,四兵四将四丫鬟;八个场面两箱倌,外加四个杂差役”的格局来安排。

图29 豫剧演出剧照

豫剧有六百多个传统剧目,有取材于明清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等通俗小说的剧目,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岳家将戏等;也有侧重于婚恋、家庭伦理的剧目,《打金枝》《借妻》等;也有一些语言朴实风趣、乡土气息浓郁的小戏,如《王金豆借粮》《卖苗郎》等。最能代表豫剧艺术的代表性剧目是《对花枪》《三上轿》《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新中国成立之后,豫剧在戏曲现代化方面多所尝试,演出了不少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如《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红果红了》《香魂女》《铡刀下的红梅》等。

豫剧的文化品格,是由中原文化哺育而成的。它粗犷豪放、质朴通俗,它又流畅明快,热闹红火,散发着无穷的艺术魅力。这个古老的剧种,依然散发着蓬勃朝气,它在剧目生产、剧团数量、观众人数、市场效益等方面,为当代地方戏之翘楚,是当代戏曲叫好又叫座的剧种之一。2006年,豫剧被录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传统戏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