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关岭苗族芦笙舞
所属图书:《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 出版日期:2015-04-01文章字数:2066字

概述

贵州少数民族众多,且能歌善舞,民间舞蹈分布广泛,形式多样。芦笙舞是苗族地区广为流传的民间舞蹈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省内不少苗族地区都有不同形式芦笙舞的分布和流传。芦笙舞是以芦笙为伴奏的舞蹈,而苗族最有代表性的乐器就是芦笙,最有代表性的舞蹈即是芦笙舞。芦笙舞复杂多变,丰富多彩,具有深厚的民俗内容和复杂的表演技巧。芦笙舞因地域的差别而风格各异,特色分明。芦笙舞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载体,从内容到形式都记录和反映了厚重的苗族历史文化。

苗族芦笙舞称谓甚多,由于支系和方言等客观原因,各地区叫法不一。芦笙舞又叫“跳芦笙”或“踩芦笙”,即舞者手持芦笙边奏边舞。苗语俗称“菊给”,直译“菊”即是“跳”,“给”即为“笙”。黔东南地区多叫“菊给”,黔南地区则叫“走给”,黔中中部地区叫“搓更”或“跳场”,黔西北地区则多称为“跳花”“跳厂”或“跳月”。具体到每个节日集会中的芦笙舞蹈,又有其具体的舞蹈称谓。

苗族芦笙属簧振类气鸣乐器,历史悠久,民间传说为伏羲女娲所创。汉代文献《世本》载:“女娲作笙簧”,《风俗通》亦载:“伏羲作瑟,女娲作簧”,南方苗族民间也广泛流传着“伏羲女娲”即葫芦兄妹或姜央兄妹的神话。

最大者可达两丈余,最小者则短不盈尺。演奏者双手捧扶笙斗,手指分别按两排笙管音孔,口含吹嘴,吹吸发音。

苗族芦笙舞历史悠久,按照苗族老人们的说法,世间自从有了苗族之后就有了芦笙,有了芦笙就有了芦笙舞蹈。《宋史》载:“西南牂牁诸蛮来贡方物,太宗召见其使,……令作本国歌舞。一人吹瓢笙,如蚊蚋声,良久,数十辈联袂宛转而舞,以足顿地为节。”清代文人陆次云的《峒溪纤志》中对芦笙舞也有生动的描写:“(男)执芦笙。笙六管,长二尺。……笙节参差吹且歌,手则翔矣,足则扬矣,睐转肢回,旋神荡矣。初则欲接还离,少则酣飞畅舞,交驰迅逐矣。”

清著名史学家梁玉绳客居贵州时写的《黔苗词》中道:“唇下芦鸣月下跳,摇铃一对女妖娆。郎情妾意深如许,共宿盘盘涧谷遥。”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陈昭令主纂的《黄平县志》有一首《芦笙曲》,其中有句云:“芦笙一声度山缺,含情婉转音呜咽。跌踢婆娑态万方,抑扬断续思千结。”由此可见,苗族芦笙和芦笙舞蹈的音乐风格、艺术形式、表演特征等等早已和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了。

苗族没有文字,芦笙就成了传承和记录苗族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的重要载体,寄寓着苗族人民的喜怒哀乐和对生活的美好期盼,形成了芦笙舞在苗族生活中的特殊地位。苗族芦笙舞形式多种多样,内容十分丰富,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十分鲜明,流行分布的地区亦非常广泛,省内黔东南、黔西北、黔南、安顺、贵阳等地较为集中。由于区域的差别,各地芦笙舞表现的内容和形式因风俗习惯而异,但多有共通之处。

关于芦笙舞的来源,苗族民间有许多传说和故事。这些传说故事或是记述民族的战争史及迁徙史,或是纪念与邪恶势力抗争的英雄,或是歌颂青年男女美好坚贞的爱情,或是叙说民族的生产生活……这些传说故事同时也形成和规范了芦笙舞的内容和形式,使每一个舞蹈都不再是单纯的舞蹈,而成为记述和表现民族生活历史的特殊方式,这种叙事性也成为苗族芦笙舞的一大特征。因而苗族芦笙舞多以反映其先辈迁徙的历史过程及与大自然作斗争,开创家业的艰苦历程为主要内容。

苗族芦笙舞大体可分群众性芦笙舞、竞技性芦笙舞和风俗性芦笙舞几类。

群众性芦笙舞即“踩芦笙”“跳芦笙”。黔东南称“劳别耿”“走赶”,黔南叫“去耿”,黔西北俗称“跳厂”“跳场”,多在正月十五、三月三、九月重阳等传统节庆集会及农闲佳期举行,也有在丧葬或祭祖等仪式时举行。一般由二至五名男子吹笙领舞,其他人(或为女子执帕牵手,或为男子吹笙)分列为圆圈,人数不拘,踏歌起舞,随芦笙节奏移步转体,按顺时针方向向前运动;夜晚则点燃篝火助兴,气氛热烈,场面壮观。

竞技性芦笙舞又叫“赛芦笙”或“斗芦笙”。由数名(须双数)跳芦笙舞的高手所组成的多支芦笙队参加。此类芦笙舞以展示芦笙手表演技巧为主,如黔西北小花苗的“滚山珠”等,表现了高超的舞蹈技巧。

风俗性芦笙舞即“跳花”“跳月”,黔中中部俗称“跳场”。这类舞蹈主要以青年男女相识相交,谈情说爱为内容。清人爱必达修撰的《黔南识略》卷一载:“花苗……孟春合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平壤为月场,以冬青树一束植于地上,缀以野花,名曰花树。男女皆艳服,吹笙踏歌跳舞,绕树三匝,名曰跳花。跳毕,又视所欢,或巾或带与相易,谓之换带,然后通媒妁。”清《重刊清平县志》(卷五·杂记篇)亦载:“每岁孟春,苗之男女相率跳月。男吹笙于前以为导,女振钤应之。连袂把肩,婉转盘旋,各有行列……”这段关于“跳花”的描述与关岭“花树节”跳芦笙舞的情景极为相似。

芦笙舞有独舞、双人舞和集体舞(群舞)几种表演形式。独舞多为舞蹈能手中的一种竞技方式。双人舞形式较多,内容也较复杂,有的用于表演,有的突出竞技,有的则自娱自乐,有的用于丧葬和祭祀等仪式场合。用于丧葬时,常于出殡队伍的最前列表演;用于祭祀时,常会杀牛祭祖或祭奠亡人。吹奏的芦笙曲多为祭祀祖先和追忆先辈英雄事迹的内容。

舞之蹈之——关岭苗族芦笙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