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历史性叙事
所属图书:《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 出版日期:2016-12-01文章字数:字

第二节 历史性叙事

“史诗文本的容量巨大,从人类起源到创世,从早期生活到农耕,从迁徙到民族形成等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历史’尽在其中。” [1] 苗族古歌又被称为“古史歌”,它不仅是口头传统和文学作品,也是重要的口述史;它叙述了苗族历史的许多断面,提供了苗族历史研究的诸多信息,反映了苗族的历史观,因此,历史性叙事是苗族古歌的又一重要叙事形态。

一、历史性叙事的内容

人类口头传统作品尤其是早期作品绝大多数都或多或少有历史性叙事,这类作品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例如《圣经》中就“包括族谱、史传、民族关系、列王纪事、历代志、个人传记、放逐与回归等等。” [2] 苗族古歌历史性叙事的内容主要包括直接或间接地叙述了苗族的族源、族称、迁徙、社会形态、民族关系、支系关系等方面内容。除了前文已专门论及的民族迁徙之外,以下重点介绍几个方面的内容。

1.族源

苗族(人类)从哪里来?苗族古歌中作了相应的叙述,许多学者在研究苗族的来源时,运用了相当多的古歌资料作为佐证。

古歌中说神人香两种植枫树在池塘边,鹭鸶和雁鹅来栖,偷吃了池中之鱼,经理老 [3] 判决枫树是窝家而将其砍伐,枫树的树心孕育出了蝴蝶妈妈,一对长树梢变成继尾鸟;蝴蝶妈妈与泡沫恋爱婚配,生下十二个蛋,继尾鸟把它们孵出,其中丑时从黑色的蛋里生了姜央,姜央就是苗族(人类)的祖先,或者说是苗族族源。这也可以从汉文献中找到与印证——姜央与汉文献中的苗族远祖蚩尤有着密切联系。

《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大山之中,有宋山者,有赤蛇,名曰育蛇。有木生山上,名曰枫木。枫木,蚩尤所弃其桎梏,是谓枫木”。据《云笈七签》卷100引《轩辕本纪》说:“黄帝杀蚩尤于黎山之丘,掷械于大荒之中,宋山之上,后化为枫木之林”。枫木与蚩尤的紧密关系以此得到证实。

另外,《太平御览》卷957引《述异记》云:“南中有枫子鬼,枫木之老者为人形。亦呼为灵枫。”据袁珂考证,《述异记》虽然旧题为南朝梁任昉撰,实际上系唐宋间人掇集梁书而成。 [4] 南中是因三国时今川南、云南、贵州等均在蜀汉以南故得名。到与梁同时的北魏时期,也用来泛指南方,《魏书·李寿传》:“封建宁王,以南中十二郡为建宁国”可为证。这里很可能也指南方的苗族地区。又,屈原《招魂》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因楚怀王被骗入秦国,三年后客死他乡,正在江南流放的屈原“因此采用‘招魂’的形式,来表达他对怀王的哀悼和对楚国命运的忧伤”。 [5] 为什么屈原看到湛湛的江水和水边的枫木,并远望而“伤春心”呢?楚人与苗族先民有着密切联系,很可能楚人也有崇拜枫木之俗,故当作者看到江边枫木而更加伤心。洪兴祖《楚辞补注》引王逸《楚辞章句》“枫木”条注说:“汉宫殿中多植之。”汉朝上层统治者从刘邦到萧何等均系楚人,因汉承楚制,汉宫中多植枫木顺理成章,说不定也有像苗族植枫木在寨边以祈求护佑的目的,可见楚汉均崇拜枫木。又据《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曾“祭蚩尤于沛庭”。结合文献中枫木与蚩尤的关系和苗族古歌中枫木与姜央的关系来看,足可见姜央与蚩尤关系之紧密,亦可证明两者(或本身就是同一者)与苗族族源的关系。

2.民族关系

民族关系是民族史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苗族古歌关注的叙事对象。古歌中多处叙述了苗族与汉族、侗族等民族间的关系,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苗族古歌的历史性叙事的内容。古歌中说,洪水滔天后姜央与妹妹结婚生下个肉坨坨——

Hsat dail daib ghot dol,

剁砍那个砣砣儿,

Hsat diot Lak ghangb nongl,

剁在腊的粮仓旁,

Ngix mongl jas diel xil?

肉去变化成什么?

Hsongd mongl jas diel xil?

骨去变化成哪样?

Ngix jangx Diel,

肌肉变成了汉人,

Hsongd jangx Hmub,

骨骼变成了苗家,

Dliud diuf jangx wangx nangl,

心子肾脏变帝王,

Hfud nais jangx ghab lail,

肝脏肺脏变官员,

Ghab liut jangx fangb bil,

皮肤变成高坡人,

Waix xux hangb hxek seil,

严冬时节不畏寒,

Dal ib jox ghad lul,

还剩一根粗大肠,

Jangx Ghad Dux Kad Bil.

变成家仫佬族。 [6]

通过以上叙述,证明苗族认为汉、苗、侗、瑶、仫佬等民族都是同母所生同根所出。

《蝴蝶歌》中还用较大篇幅叙述姜央的三个姐姐嫁给汉族人,鼓社祭祭祖时由他们制作祭服等方面的情况,如叙述了姜央的姐姐嫁给汉族——

Dail xongs bit Ad Died,

七姐名字叫阿丢,

Ax sux hveb dliangd dlied,

嘴笨不会说情话,

Ax sux bil dlid ud,

手拙不会绣衣服,

Mais niox hxib taid taid,

妈妈心里好忧愁,

Khat diot dail xid zaid?

嫁给谁家作媳妇?

Khat diot laix Fab zaid,

把她嫁给汉人家,

Niangx denx ed ait khad,

起初拿她当丫头,

Niangx ghangb ed ait hved.

后来娶她作媳妇。

Dail yaf bit Ad Ghef,

八姐名字叫阿苟,

Mongl khat ax dot dangf,

嫁个丈夫不如意,

Xit vil xit ghot dlinf,

又是告状又吵嘴,

Lix eb jul ghab dangf,

水田卖了几大丘,

Khat diot Diel ait niuf,

后来嫁作汉人妻,

Nenx dangx diangd hfent diuf.

婚后安心又乐意。

Dail jex bit Ad Jus,

九姐名字叫阿纠,

Mongl khat nenx dot dos,

嫁个丈夫不称心,

Xit vil xit ghot zeis,

又打官司又闹架,

Lix eb jul ghad sos,

水田卖了一大坝,

Khat diot Diel ait bens,

后来嫁作汉人妻,

Nenx bangl nenx diangd dos.

她倒落心又落意。 [7]

3.支系关系

苗族长期迁徙不定,广布各地,形成了众多支系,支系关系统一和谐和矛盾冲突相交织,支系文化习俗相互影响,同而有异,异而存同,形成了苗族历史文化的一大特色。黔东南苗族支系主要有“方”(Fangs)、“福”(Ful)、“希”(Dlib)、“恭”(Gud)、“柳”(Liux)、“尤”(Yel)、“打”(Dax)等。《溯河西迁》中叙述,祖先们迁徙来到松党坳时——

Lol leit Dlongs Dangx Lil,

来到松党黎坳上,

Dlongs Jit max ninx diel,

松继坳上杀水牯,

Max ninx tiab ghed vangl,

宰杀水牛来议榔,

Xangf dangx laib jangd niel,

整个鼓社人丁旺,

Xangf dax liek git nail,

子孙繁衍如鱼仔,

Nongf laix nongf khangd mongl.

众人分散各处行。

Fangs haib Ful mongl nangl deis?

方和福往何处去?

Dlib haib Niel mongl nangl deis?

希和浬往何处行?

Fangs haib Ful mongl Jes Mif,

方和福往交密去,

Dlib haib Niel mongl Fangs Jangs,

希和涅往方祥行,

Daib Nox dot khangd lal,

德诺得住老地方,

Hxab ghet ghangb xongx lil,

他随祖公执古礼,

Leif mongx haib wil nal,

剩下你我的先祖,

Vef vef jus laib bil,

相随同步上山坡,

Vuk vuk jus laib diongl,

相跟一道下山谷,

Lol leit Fangb Nix dlangl.

来到方尼这地方。 [8]

苗族理词《贾》中有一首《固人和方人》,叙述了“恭”和“方”争夺榕江一带Nangl Saix Daix (南闪呆)和Jes Fangb Hxib(脚方西)的过程:

通过这些叙述,让苗族民间和学者们增加了对苗族支系关系、支系文化、支系迁徙等方面历史情况的了解。

二、历史性叙事的特点

1.以诗叙史

中国自古就有记史、传史、用史的传统,有文字的民族以书等物质资料为主要载体,故有“六经皆史”之说;没有文字的民族则以口头为主要载体——“前人不摆古,后人忘了谱”即是写照,而苗族口头载体中以诗歌为最,形成了一套以诗叙史的传统。

苗族以诗叙史的传统源于何时不可考证,但从苗族古歌等古老的口头传统来看,一定由来已久。著名民族学家马学良指出它“是一部形象化的民族发展史”,“如同许多少数民族一样,苗族群众向以歌唱的形式来颂扬祖先的丰功伟绩,因此过去习惯地称之为《古歌》或《古史歌》。这些诗歌详尽地记载了苗族族源、古代社会状况及风俗人情等等,苗族人民把这些诗歌看成自己形象的历史。” [10] 尤其是苗族古歌的最后一首《溯河西迁》叙述了苗族先民们在五对爹娘的带领下,从东方的欧振郎,经过千辛万苦,溯河向西方迁移,来到今天黔东南一带生活的历史过程,是不折不扣的黔东南苗族迁徙史诗,所以我们认为民族迁徙是苗族古歌的三大叙事主题之一。据考证,这首史诗的基本框架“大约产生于汉晋之后至唐宋以前。” [11]

以诗叙史是苗族保存、记录、传播历史的重要形式。直到近现代,该传统一直保留不变。例如《张秀眉起义史诗》就是以诗叙史的代表作之一,同时反映咸同苗族起义的还有《杨大陆歌》《包大肚之歌》《柳天成歌》等史诗。如《杨大陆歌》就达2200多行,叙述了天灾、人祸、逃荒、返乡、造反、出击、挥戈省城、失败退却、长沙就义等过程。 [12]

20世纪40年代初,黔东南爆发了著名的反对国民党统治的“黔东事变”,很快民间就“创作”出了叙述这一事件经过的歌谣,该歌开篇唱道:

Minf guof not xus nianf?

民国多少年?

Minf guof ob juf yaf,

民国二十八,

Ob juf jex eib yef.

二十九游说。

Minf guof not xus yangx?

民国是多少?

Minf guof ob juf jex,

民国二十九,

Saib sif nianf eib faix.

三十年造反。

Dail xid ghab jit hlieb?

谁会设计谋?

Dail xid minf wid hlieb?

谁的名誉大?

Dail xid juf daid eib?

谁才来领导?

Gud Ghol Taif Seid Jangb,

内寨邰胜江,

Hlieb Jangl Hef Jod Zib,

西江侯教之,

Bil Wus Cenf Ghad Gheib,

营上陈乾归,

Dol daib ait kub lul,

他们是长辈,

Xit yob xit yof mongl,

相邀相约去,

Kaib huid jangx zab mongl,

开会开五夜,

Diut hmangt ax jenl lol,

六夜议不完,

Dangt dit yenx haib mol,

起义在寅卯,

Hmangt hat jangx bib mongl.

夜晚就出发。 [13]

随后叙述了起义军攻打台江,国民党调集保安团前来镇压,义军退避雷公山,凯里挂丁等苗寨被焚等情况。

苗族学者唐春芳还收集到了反映红军长征过苗区的民歌:

Hfud dongd lot mux hxib,

昔年已过岁月长,

Hfud zaid lot max qangb,

山墙之上有穿枋,

Zend yud maf niox ghaib,

构树砍了桩子在,

Dol lul dongf maix hveb:

先辈虽逝有言传:

“Dol ob hniut denx aib,

就在过去一些年,

Gongd zaid fat bib fangb,

共党来过我们乡,

Hfud zaid hvot leix dlub:

墙壁写了白色字:

“Dol dlas xet yongx qongb,

“富人不要太逞强,

Dol khed xet niox hvib,

穷人不必太悲伤,

Dangl xet dent waix khab,

有朝一日天晴了,

Bib diangd leit mangx fangb,

我们回到你地方,

Dus zaid dit mangx niangb,

房屋分给你们住,

Dus qed dit mangx kab,

分田自种把家当,

Ait pinl dit dangx dob,

整治地方得太平,

Dit lul vut jox hvib,

老人从此不忧伤,

Dit yil vut jox hvib”

青年从此心欢畅。” [14]

为什么苗族会形成这种以诗叙史的传统?苗族民间认为,诗歌的传播效果最为强大有力,所以有俗语说:“Ib bat laib hveb max dangf ib laib hxak(百句话不如一句诗)”。2013年6月25日,笔者在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开展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中国史诗百部工程·苗族史诗(黔东南)》调查采录时,当地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吴银旦在谈及苗族古歌的作用与功能时,他用苗语说:“对于我们苗族来说,这些史诗就像书一样,汉人有书,苗族的书就是这些,这些就是历史。汉族以前是有历史记载的,苗族没有历史记载就把这些当历史来讲,前世如何才来到今天。”

2.自成一体

由于苗族对地方掌故史事的重视,形成了一种特定的叙事诗体“Hxak Gux Fangb”。hxak,指可以吟唱的歌、诗等韵文作品。gux,指祖先传下来的社会规范、地方风俗。如《张秀眉起义史诗》尾声中就专门提到“Hxak Gux Fangb”——“Wil diot jul mux hxib(唱完昔年血战红),Jul Hxak Bal Gux Fangb [15] (反歌唱罢祭鬼雄)”。理老说理断案通常开言即说:“Fangb maixlil,Vangl maix gux”,意为“地方有地方的理规,村寨有村寨的风俗”。fangb,指地方、社区。所以“Hxak Gux Fangb”直译为“祖先传下来的地方史诗(规范)”,意译即“记述本土人物的叙事诗”,这类史诗内容通常描述本土历史人物或当世名人的事迹。如流传在今天剑河县革东一带20多个社区的一首“Hxak Gux Fangb”,叙述了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当地几个知名理老的事迹。2014年7月,笔者还从革东寨的张先淑处采录到这首歌的开篇数句:

Khat Dlib Linf Box Vangl,

沅江寨的林宝洋,

Diongb Ghaib Lix Bad Lul,

街上寨的里巴陆,

Khait Gongd Dangk Sangb Mal,

稿午寨的旦桑麻,

Tait Seb Xangf Jux Niel,

屯州寨的翔久略,

Ghab Dongb Ghet Box Ghol,

革东寨的耇宝阁,

Dol daib zab diut dail,

他们五六个老人,

Zab diut laix ait lul.

五六个人当理老。

……

林宝洋、里巴陆、旦桑麻、翔久略、耇宝阁等是当地的著名理老,这首史诗后来接着叙述了他们调解和“判决”几件重要纠纷的情况。据台江县文化馆副研究馆员吴通发生前告诉笔者,他曾在台江县施洞等地搜集记录有一批“Hxak Gux Fangb”,其中一首专门叙述了至今尚在世的一位当地知名学者的事迹。

3.强调我者

苗族叙史诗中十分重视“我者”,这里的“我者”可以是史诗的演述者,也可以是历史上某个历史人物用第一人称的口吻进行的叙述。《溯河西迁》最后有这样一段:

Lot ot laib niangx niul,

在那古老的年代,

Mongx ob jus dail nal,

你我同宗共祖先,

Jus laix naib lol diangl,

同个奶奶来生养,

Jus gangf eb nix yil,

洗身同用一盆水,

Jus dleif dob nox ghol,

裹体同块青蓝布,

Jus bens ngix hob gil,

敬旱神肉共一份,

Jus jut ngix dliangb lol,

祭野鬼肉同一串,

Cait not jef jangx vangl,

分多了才成村寨,

Xangf not jef jangx dol,

子孙多了变疏远,

Jas mongx haib jas wil,

你我也许曾相见,

Dot xangk laix deis hul,

彼此就是不相识,

Dongf deix hveb khangd niul,

只要摆起古时事,

Lot ghangb nangx yad yangl,

嘴里如同蜜样甜,

Dongf max bub gid jul.

话一开头说不完。 [16]

这段中的“我”和“你”都是演述者。又如,《张秀眉起义史诗》的第一部分“苦歌”就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了“我”的家庭情况、外出当雇工的经过等内容。这个“我”并非张秀眉,而是千百万受苦受难穷苦百姓的代表。而“反歌”中也有“我”:

Diot hxak wil ib laix,

唱歌我也算一人,

Hxak Bal Diel ghab benx,

要唱反歌我得行,

Liek ghet Diel dib leix,

就像汉人写汉字,

Liek seid yol dib bax.

就像蝉儿振翅鸣。

Wil diot dliel hxib mux,

今天我唱旧时歌,

Niangx hniut hfaid Fangb Nix,

台拱造反说一说,

Ghuk dol daib Mais Bangx,

聚集蝶母众儿郎,

Zangb Xongt Mil lens dax.

秀眉首义反清王。 [17]

这里的“我”就指演述这首史诗的歌手。这种以“我者”视角采用以诗叙史的方式,即是苗族古歌演述实景中的一种方式,也是古歌的一种重要形式。它能增强史诗的真实感,使听众(读者)有身临其境,亲经其事的感觉,从而提高史诗的传播力和感染力。

4.直叙实述

中国治史传统讲究“良史以直录实书为贵”。 [18] 苗族无“录”“书”可言,但苗族叙史则有“直叙实述”之俗。其目的也是教育人们要善于汲取历史经验教训。如《溯河西迁》中描写了祖先们在向西迁徙寻找好生活过程中,“妈妈”4次打退堂鼓——

Naib niox hvib dlial dlial:

妈妈后悔又灰心:

“Bub sod bib xet lol,

“早知如此何必来,

Bib niangb bib gid nangl,

住在我们的东方,

Hek xus nenk seix hul!”

少吃一点又何妨!”

这种反复叙述的方式既反映了当时人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也是迁徙过程艰辛苦难的写照。

《张秀眉起义史诗》中真实叙述了起义军取得胜利后,过卯节喝得大醉失去警惕,导致兵败的事实:

Dat das zab yenx Diel,

消灭清军五个营,

Hlongt sos Dlongs Sangx Wul,

转到垧兀山坳林,

Hfent nenk hvib naix dlial.

解了点恨放点心。

Nongx laib niangx gangb gil,

为过卯节穷喜庆,

Dongt dongs jus bongx liul,

大家一时太高兴,

Hek ot gos wangx ghangl,

醉酒糊涂倒横顺,

Hxib hmangt bit dangx mongl,

夜里酣酣睡下去,

Hxib dat dot sux fal,

早上昏昏不会起,

Yat buk ghab diux dlenl,

官兵闯门进屋来,

Maf nios liek lax dul,

杀人就像在砍柴,

Liek maf wuslix wul,

像在田里割广菜,

Das bens xit wangx ghangl,

后生尸体堆满寨,

Wid daib xit genx hail,

妻子儿女哭得惨,

Xit genx hsab diul liul:

遍野哭声遍地喊:

“Das das ait nend mongl,

“你们这样死了算,

Dlius bens diot hangd nal!”

丢下妻儿没人管!” [19]

关于起义军因过节疏于防范导致战斗失败的例子,民间尚有其他口碑可印证。如清军攻打起义军占领的剑河保交恶三年未克,同治八年(1869年)五河投降后,将当地苗民过苗年的习俗告诉清兵,是年农历十一月三十日时值苗年,起义军将梭标等武器都放在门外放心吃酒,清军趁夜来袭,义军损兵失将,被迫退守施洞。 [20] 《张秀眉起义史诗》中之所以叙述这样的内容,一方面体现了苗族民间正确对待失败的态度,另一方面也是告诫后人应该汲取类似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

《张秀眉起义史诗》中对苗军要求群众征粮输金的情况也直述不隐,所以才有投苗还是投汉的议论:

Bul maix hveb diot Diel,

别人有话给汉官,

Diel maix hveb jit bil,

汉官回话传上山,

Dangx jox fangb Ngul Hxit,

五河那一片地方,

Bul sangb liangx hsab hseit:

有人暗中在交谈:

“Bub tef Hmongb ghaid tef Yat?

“投苗还是投汉呀?

Tef Hmongb jul liangl khut,

投苗要有银锞哪,

Jul nix vib ghab ghangt,

银锭要花一挑挑,

Jul lix hlieb ghab zangt.

要卖大田一坝坝。

Tef Diel seix hul hot,

投汉也就投了算,

Tef Diel ed bil lot,

投汉凭张嘴去谈,

Ed laib hveb mongl hmat,

只要说上几句话,

Mongl feil ghab lail tat.”

去会汉人大官家。” [21]

起义战争后期寨头失守,清军直指苗区中心地带,起义军在军事、经济等方面十分艰难,苗族内部发生了变化。因为要输粮输金支持苗军继续战斗,所以说“投苗要有银锞哪”。清军在倾力合剿起义军的同时,积极收买人心,所以说“投汉凭张嘴去谈”。据调查,今剑河县革东镇大稿午村当年有Ghab Hlod(嘎劳)、Jux Hlod(玖劳)兄弟家道殷实,起义军令其输粮抗战,因迟迟未交影响军需,被认定为“ait hvib Diel(心怀异念)”而被诛,后其家人去收尸,只将其辫子带回用一大块石头压放门前,那块石头现尚存于其五代孙Nix Jux(里久)门前作为史证。《张秀眉起义史诗》的叙述印证了口碑中反映的当时苗族内部的复杂情况。

5.“记录”大事

苗族民间十分重视对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录”,如《溯河西迁》叙述了苗族迁徙的总体情况,但是并非事无巨细一应俱全,而是重点记录了迁徙过程中在党耶蒙居住、展陔朗祭祖、在党告坳埋岩分支(指黔东南苗族迁徙到今天剑河县太拥乡境内召开氏族分支大会)等重大事件。

近现代以来的张秀眉起义、吴八月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都被采取不同的口头方式“记录”在“心史”中。尤其记录咸同苗民起义的《张秀眉起义史诗》,不仅叙述了整个起义的总体情况,还记录了起义中几次重要的战役,如掌麻尼首义,攻占凯里、镇远、龙里城,黄飘大捷、寨头保卫战、乌鸦坡战役等大事,可见其“大事意识”。苗族传统的记录大事方式至少有三种:一是大事记年。运用大事来记忆时间,如在在民间调查问到某人出生时间时,会以某件大事作为参考。例如笔者曾祖父出生时间,爷爷告诉父亲“是在张秀眉起义时五河投降那年”,后经查是1869年。二是埋岩。埋岩或称栽岩,即用石头栽于地上再放石灰或木炭于石下以记录该事,一方面有以石为证之意,同时也有立石记事之意,且石灰、木炭不易腐朽,可作永识。三是大事传播。凡社区大事,通常都会编创成各种口碑在社区传颂,成为形式多样的“口述史”。

三、历史性叙事产生的原因

人类社会发展史上,很多民族都有注重历史、关注历史、书写历史的传统。重史崇祖传统是苗族的一种重要文化意识,故有言:“Zend yud maf niox ghaib(构树砍了桩子在),Dol lul dongf niox hveb(先辈虽逝有言传)。”虽然没有文字记录历史,但是从民间不难发现,许多事象都充分体现和证实了苗族对历史的重视,苗族重史传统的原因主要有几个方面。

1.重家族世系

苗族十分重视家族历史,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虽然没有汉字记家谱的能力。1952年10月16日,据苗族台江籍学者邰昌厚记录稿,在《开天辟地》演述前歌手要交待神人世系:

据说雷山县西江侯昌德用顺流叙谱法,从蚩尤起至其子傍蚩,其孙立傍,曾孙树立,玄孙水树直至277代孙陈促。 [22] 侯昌德提供的材料是否可靠,可姑置勿论,但足资证明苗族对世系之重视。

苗族民间长期盛行子父连名制度,即子女之名连父名,再连祖名,而曾祖,而高祖,直至数十代上百代。这种溯源叙谱法是重视家族世系、家庭历史的重要体现。在苗族民间,小孩(主要是男孩)从三四岁起,就开始接受有关家族世系的教育。如剑河县革东镇某家苗族老人就经常如是教育孩子:“你叫什么?叫波。波什么?波礼。礼什么?礼冬。冬什么?冬耶。耶什么?耶往……”日久天长,有意无意之间就把几十代上百代的父系谱系记住了。而且能够背诵家族世系亦受社会所赞赏。笔者之子虽生在贵阳,但五六岁即能在其祖父的教授下用苗语学背家族世系,回到家乡颇受乡亲们赞许可为证。

2.重祖先事迹

苗族一向敬重祖先,对祖先事迹时时不忘。苗族古歌在叙述苗族祖先西迁时,首先叙述了领队祖先的情况:

Xit hot bib nangx bil,

大家商量向西迁,

Bib jit jes nongx lal,

西迁才有好吃穿,

Dint bit jangx hangb mongl,

决定以后再西迁,

Bub ib ghet bit gheix xil?

不知大公什么名?

Ob ghet bit gheix xil?

二公名字叫什么?

Bib ghet bit gheix xil?

三公名字叫什么?

Dlob ghet bit gheix xil?

四公名字叫什么?

Zab ghet bit gheix xil?

五公名字叫什么?

Diut ghet bit gheix xil?

六公名字叫什么?

Bad Yenx haib bad Mol,

寅祖公和卯祖公,

Bad Xenx haib bad Sail,

辰祖公和巳祖公,

Bad Lil haib bad Nos,

黎祖公和诺祖公,

Bad Jangb haib bad Wens,

姜祖公和文祖公,

Dol daib zab dangk mais,

他们五对老祖公,

Zab gangx nal jit jes.

六对祖奶向西迁。 [23]

每个苗族社区都有很多祖先的传说、故事、歌谣等,甚至成为社区传统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注重向子孙传教。从江县加勉鼓社祭时,在前往砍树做板凳和木鼓活动途中,要在某地停下来磨斧头,即使已经在家磨好,到达该地时仍要象征性地磨几下,原因是老辈曾在这里磨过斧头砍树,以示遵循祖宗们的规矩。从江县加鸠一带苗族在鼓社祭活动中举行洗堂仪式时,祭牛若是敬献给男祖先则按男人的装束给它打扮:包帕子穿衣裤,牛脚无法穿鞋就系在脑门上。若是敬献给女祖先则将银手镯、项圈、头钗、耳环、头帕等套在牛角上,还要给它穿着裙子。死者生前爱唱歌就请歌师到牛身边为他唱歌;死者生前爱跳芦笙就请几个男女舞伴跟着牛边舞边走。若祭祀爱好打鱼的先人,就一人拿着装满水、里面养着活鱼的葫芦,另一人拿着鱼网,拿葫芦者从中抓出一尾鱼丢在路上,拿网者赶紧撒网把它罩住,然后放进鱼篓,与在河里撒网打鱼别无二样;若是祭祀爱好打猎的先人,扛猎枪者在道路两旁上下瞄准作射击状,还不时会放上一两枪,旁边的猎狗也在上窜下跳…… [24] 所以祭牛身边吹木叶的、带鱼网的、拿雀笼的、扛猎枪的……五花八门。如此这般无外乎都是重视传播祖先事迹和影响的例证。

3.重英雄事迹

中国修史传统以纪传、编年、纪事本末三体为重,纪传一体重在对各类代表人物事迹之叙述。苗族重史传统中的重英雄事迹亦与此相似,不同者一在诗一在文。苗族古歌开篇就列出《娘欧瑟》《蝶母诞生》《榜香尤》《运金运银》《侬鸡鹏》《五对爹娘》《哈勇黎》等7首史诗,其中《娘欧瑟》《榜香尤》《哈勇黎》三首都是以人名为诗名,以叙人物事迹为主。民国年间学者王嗣鸿通过细致的田野调查后指出,台江苗族“家庭观念甚深,崇拜祖先英雄之思想,尤为强烈,凡本族有在社会上地位最高,名声较著者,则无论生前死后,皆极端崇敬,于言语及口头歌谣中,称羡不绝”。 [25] 所以《张秀眉起义史诗》和这种英雄崇拜的现象已为外界所知之。王嗣鸿还说:“咸同乱时之首领张秀密 [26] ,是本县边胞最崇拜之英雄,目前边胞社会中,尚流传一种口头歌谣,歌颂张秀密之英勇事迹,其歌先叙当时社会荒乱之原因及状况,满清官史之残暴行为,民不聊生,于是张秀密等激愤而起,聚众抗争;继叙张秀密等,抗拒清兵之惨烈事迹,及其经历之时间;末述张秀密等事败身亡,及遇难经过。激昂动人,闻之鼓舞,在边胞之意识中,张秀密乃一神怪英勇之英雄,其崇拜敬仰之强烈心理,至今不衰。”除此之外,杨大陆、包大肚、吴八月等起义内容的史诗,亦无不以英雄人物事迹为线索反映历史事件,足见重英雄事迹在历史性叙事产生原因中的重要性。

基于以上几个方面的观念,从而构成了苗族古歌中重历史性叙事的原因,使得历史性叙事在古歌的叙事类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 万建中:《史诗:“起源”的叙事及其社会功能》,《江西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

[2] 刘洪一:《圣经叙事研究》,第108页,商务印书馆,2011年。

[3] 理老是苗族传统社会中德高望重,懂得各种地方规矩和地方性知识,义务承担调解地方纠纷的中老年男人。

[4] 袁珂:《中国神话传说词典》,第22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5] 金开诚:《楚辞选注》,第124页,北京出版社,1985年。

[6] 《通解·洪水滔天》,第460页。

[7] 《史诗·寻找祭服》,第542~544页。

[8] 《史诗·溯河西迁》,第646页。

[9] 吴德坤、吴德杰:《苗族理辞》,第328~385页,贵州民族出版社,2002年。

[10] 马学良:《古代苗族人民生活的瑰丽画卷》,《民间文学论坛》1982年第1期。

[11] 吴一文、覃东平:《苗族古歌与苗族历史文化研究》,第17页,贵州民族出版社,2000年。

[12] 参见燕宝译:《杨大陆之歌》,贵州人民出版社,2003年。

[13] 阿耶记录、廷贵译注:《西江起义歌》,《民间文学资料》第六十一集,第304页,贵州省民族事务委员会、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贵州分会编印,1983年。

[14] 今旦、吴德杰选编:《苗族诗词选》,第1页,贵州民族出版社,1985年。

[15] 此处的“Hxak Bal Gux Fangb”意为“记述地方乱的叙事歌”,可视作“Hxak Gux Fangb”的一种体裁。

[16] 《史诗·溯河西迁》,第646~648页。

[17] 吴一文等采录:《英雄歌·张秀眉起义》,第24页,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

[18] 张振珮:《史通笺注·惑经》下册,第512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85年。

[19] 吴一文等采录译注:《英雄歌·张秀眉起义》,第75页,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

[20] 杨光磊:《张秀眉起义资料汇编》下集,第156页,黔东南州文联编印,2001年。

[21] 吴一文等采录译注:《英雄歌·张秀眉起义》,第82页,贵州民族出版社,2014年。

[22] 张晓:《西江苗族妇女口述史研究》,第17~18页,贵州人民出版社,1997年。

[23] 《史诗·溯河西迁》,第604页。

[24] 谭继尧:《古老而神秘的杀牛祭祖》,《南风》1994年6期。

[25] 王嗣鸿:《台江边胞生活概述》,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国年间苗族论文集》,第181页,贵州省民族研究所印,1983年。

[26] 即张秀眉的他译。

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