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苗族古歌叙事语言文字起源观
所属图书:《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 出版日期:2016-12-01文章字数:0字

第二节 语言文字起源观

语言和文字是人类叙事观念和叙事行为的两个最重要“物质基础”。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外壳,同时也是口头叙事的工具;文字是记录语言的工具,同时也是书面叙事的工具。因此,要研究苗族古歌叙事传统,很有必要首先探讨苗族语言文字的起源观。

一、语言起源说

“当人还是动物的时候,就有了语言。” [1] [1]虽然在200多年前,语言学家赫尔德就说过这样的名言,但人类语言从何而来?仍是语言学界长期困扰和争论不休的问题,并被认为是“科学界最难的问题”。 [2] [2]以至于1866年巴黎语言学会明令禁止讨论此问题,该禁令对西方学界的影响一直延续到20世纪末。就目前掌握的资料显示,苗族认为语言的起源观至少有神授和仿生两种。

1.神授论

在西方社会,典型的语言神授论起源于《圣经》,并因《圣经》不可动摇的地位而成为最正统的观点。苗族社会中亦有与《圣经》相似的看法。苗族古歌认为,语言起源于神人把字写好放进了人类始祖姜央(古歌中有时又称“腊”)嘴里,他才会把话说——

Jib Waix jef lol ved,

继尾继续来抱蛋,

Lol bes mais Bangx bod,

来孵蝶母的圆宝,

Mais Lief git niangx qend.

那是妹略古时卵。

……

Hsenb yenl lol hvot xit,

是位神人来写字,

Hxad dud las Lak lot,

写字放进腊嘴里,

Vangb dlied hseid gat gat,

姜央哇哇把话说,

Dlied hseid ghab hluk git,

话音来自蛋里头,

Kot Jib Waix zel zel:

一声一声叫继尾:

“Xet bil xet bil mongl,

“别忙跑呀别忙走,

Xet zuk daf niox wil,

不可扔下我就跑,

Bes jus hmangt ghax lol,

再抱一夜就出来,

Nges jus hxot ghax bal,

荒废一刻就毁了,

Dot bal wil jus dail,

毁的不止我一个,

Bal Vongx Eb bad lul,

还有水龙老大哥,

Bal laix Hob bad lul,

还有雷公老大伯,

Bal dangx laib jangd niel.”

整个家族都毁灭。” [3]

古歌中的“神人”即苗语“hsenb yenl”,它是“汉语‘仙人’的转读。口语多说hsenb yenl。yenx,更符合早期苗借汉的语音规律,因为二者都是阳平字,而yenl则是阳上字。” [4] “hvot xit”直译为“在纸上写写画画,即写字。” [5] 由此可见,是神人在纸上写了字把它塞进姜央的口中,他才发出了“gat gat”的模拟说话声。从此段中可窥知苗族关于语言起源神授论的两种认识:一是人类本来没有语言,是神人教授的,且文字在先,语言在后。二是苗族认为人或者专指姜央,在娘胎子里(蛋里)就会说话了,而不一定是后天习得。

2.仿生论

苗族古歌中说,洪水滔天后姜央和妹妹生下的孩子虽然有脚能踩鼓,有嘴会吃奶,但是不能说话和唱歌。所以才请与雷公关系较好的土地神上天庭,去跟雷公求良策——

Dais niangb Hob vik lil,

土地在旁雷噤声,

Dais mongl Hob hmat lil:

土地走后雷自语:

“Nongf ait Jangx Vangb dail,

“这是姜央自家事,

Dios liek wangx Hob dail,

如若事出我雷家,

Vangs diongx zeb pid dul,

我寻竹筒来烧火,

Dus diongx zeb bet dongl,

竹筒爆破毕剥剥,

Nongs laix nongs hmat lol.”

各人自会把话说。”

Dais tak jes gheix xid?

土地退避到哪里?

Dais tak ghangb ngex liod,

土地退避牛圈旁,

Tak ghangb ngex mal hnangd.

退到马圈仔细听。

lb laix ait niangs dlied,

一个悄悄自己说,

lb laix ait niangs hnangd,

一个悄悄仔细听,

Tak hxenk yens diex diangd,

听得消息就转回,

Xangs Jangx Vangb ait nend.

告知姜央所听闻。

Kheib dliex diot bil dad,

火包火种手中拿,

Zab vangx diut bil pid,

五岭六坡处处烧,

Kib dangx laib diongl hlod,

山谷竹林全烧遍,

Dus diongx zeb dal dongd,

竹子爆破毕毕剥,

Nongf laix nongf lol dlied.

各人自己把话说。

Dail Hmub hot “mongl mongl”,

苗家人说“蒙蒙蒙”,

Dail Diel hot “qit qit”,

客家人说“去去去”,

Dail Gud hot “bait bait”.

侗家人说“拜拜拜”。

Dab ib dail Yol Yenl,

还有一个瑶家人,

Nenx lol max jas sangs,

他来晚了不逢时,

Nenx vud hseid ait deis?

他的话语怎么说?

Liek yangs bux eb vud,

照着流泉把话说,

Bux lux hmat niongl qend.

自古说话如冒泉。 [6]

苗族“祭鼓辞”中说,姜央与妹妹阿迈结婚后,因为被佺奶诅咒,起初生的孩子像冬瓜、南瓜,“没手没脚没嘴巴”,“手不会做工,嘴不会讲话”。姜央十分气愤,把佺奶捆起来丢到岩下,她才被迫交给姜央解决的方法——去汪阿(地名)下边砍芦竹,去汪阿上面砍崽成九节,撒在山岭上,叫蛇去点火全部烧掉。过了若干年,阿迈又生了孩子——

Bil diangt bub bil lenl,

手会把活干,

Lot diangt bub vox leil,

口会把话说,

Daib Hmub hot “wal wal”,

苗说我“哇哇”,

Daib Dil hot “bul nil”,

水说我“补呢”,

Daib Fab hot “ngol ngol”,

客家说“我我”,

Fangb Jes hot “henl ghal”,

上方苗说“哼戛”,

Fangb Dliab hot “wil wil”,

西支苗说“余余”,

Dongt Nies hot “haif haif”.

融水苗说“孩孩”。 [7]

这两则材料具有相似性,都反映了苗族观念中语言产生源于自然的摹仿——或仿竹子被烧的爆破声,或仿泉水的声音。这种摹仿不是人类自身探索的结果和自然产生的,而是在鬼神的指导下才得以完成。从这一意义上来看,这种仿生说也可以看作“神授论”的变种。

另外,在苗族语言起源论中,还有一种后天学得的说法。苗族古歌有些异文中说,大家都出生后,水族、瑶族来晚了,没听到竹子爆破声,便跟着淙淙流泉学,但他们当初只知道“依哩哇喇”,却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经过姜央慢慢教才学会说话。

二、文字存在与失落

苗族历史上是否有自己的文字?这是一个长期受关注却没有公认结论的问题。但从苗族古歌、传说和一些文献、碑碣等反映的情况来看,不排除苗族历史上存在过用于记录本民族语言的文字。

《苗族史诗·溯河西迁》中说,苗族祖先们在迁徙过程中,来到了“五条江水冲一处,九河汇作一江流”的南萝,不知怎样才能把文字带过去——

Dail Diel ghab hnid hliod,

聪明机智的汉人,

Tik leix diot bod hfud,

文字插在发髻顶,

Duf eb max hfud ghongd,

过江不没脖颈根,

Zenf diot leix hlieb ghend,

才得文字来管事,

Hsent xat sos niangx nongd.

记事记账到如今。

Dail Hmub ghab hnid died,

急傻了的苗家人,

Gik leix diot ghab hmid,

文字用牙来咬紧,

Hek leix diot hfud dliud,

文字骨碌肚里吞,

Zenf diot diongx hmongb ghend,

至今用心来管事,

Hsent xat jus deix xad,

记事记账太艰辛,

Hxat hxat jus deix xad!

愁啊愁啊愁煞人! [8]

上段叙述不仅说苗族过去曾有文字,而且还解释了丢失的原因。类似传说在其他苗族地区中也有流传。黔西北一带苗族传说:由于战争失败,逃亡时未能带走苗文书,长老们就叫妇女把字绣在衣服上,现在衣服上的一些图案花纹即是古苗文的遗存。还有苗族传说,祖先们在迁徙过程中,坐船穿越一条大河时被风吹浪打,文字不慎掉进河里,捞上来放在石头上晒被牛吃掉,所以今天苗族群众才要杀牛祭祖,并且把牛的千层肚叫做“书本”。

20世纪30年代左右,在贵州省黔东南雷公山顶峰雷公坪发现了一块残碑,因地处黔东南苗族分布的核心区,这块碑通常称为“苗文碑”。贵州省博物馆存有一片残石及拓片,笔者曾见到另两幅据认为是原残碑拓片的复制件。字形类似隶体汉字,只是有的字形拉长,有的扩宽了,还有的似某个汉字却或减或加了一两笔。清人陆次云《洞溪纤志》有云:“苗人有书,非鼎钟,亦非蝌蚪,作者为谁,不可考也。”其中所附《歌章》《铎训》两种文字各有180字,一字与一字对译。陈其光《中国语文概要》在将之与汉藏语系的几种南方少数民族语言比较研究后认为:“可见这种文字记录的不是侗台语,也不是彝语支的语言,是苗语的可能性最大。” [9] 江世谦《湖南城步苗傩调查》则完全肯定这种未识文字为苗文,并说是“将苗书内容译成汉文”。 [10]

在已发现被认为是苗文或与苗文有关的多种文字符号中,当前最具研究价值的首推雷公山“苗文碑”和《洞溪纤志》所记“苗文”。由此可见,苗族古代可能存在过苗文,或者说在一定群体、特定地区存在过苗文。遗憾的是这种可能存在的苗文并没有或者没有发现为苗族叙事提供物质保障。


[1] J.G.赫尔德:《论语言的起源》,第3页,姚小平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

[2] Christiansen,M.H. and S.Kirby,2003. Language evolution:the hardest problem in science?In M.H.Christiansen and S.Kirby(eds),Language Evolution.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pp.1~15.

[3] 《史诗·十二个蛋》,第442页。

[4] 《通解·序歌》,第22页。

[5] 《通解·序歌》,第351页。

[6] 《通解·洪水滔天》,第459~460页。

[7] 杨元龙:《祭鼓辞·人类起源》,第14~15页,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

[8] 《通解·溯河西迁》,第480页。

[9] 陈其光:《中国语文概要》,第287页,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年。

[10] 江世谦:《湖南城步苗傩调查》,《民间文化》1999年第1期。

苗族古歌叙事传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