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来往在人神之间的智者
所属图书:《黔韵旗风:满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来往在人神之间的智者

满族信仰萨满教。

满族萨满教是东北亚萨满教的一个分支,是满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满族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信仰继承着与通古斯人的古老多神信仰一致的萨满教。萨满一词最早出现在南宋历史文献《三朝北盟会编》中,它是女真语,意指巫师一类的人。

萨满教是我国古代北方民族普遍信仰的一种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的繁荣时期。古代北方民族或部落,如肃慎、勿吉、靺鞨、女真、匈奴、契丹等;近代北方民族,如满族、蒙古、赫哲、鄂温克、哈萨克等也都信奉萨满教或保留一些萨满教的遗俗。萨满教原始信仰行为流传区域相当广阔,在世界范围内也十分广泛,囊括了北亚、中北欧及北美的广袤地区。

萨满一词有多种解释,一说是起源于东西伯利亚的通古斯语,意思是能够进入神灵境界并与神灵沟通、交流的宗教人士;一说来源于梵语,指激动和疯狂的人;另一说来源于女真语,指“智者”。萨满曾在《大清会典事例》中记载过;乾隆十二年(1747年)的《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记录了大量萨满神歌、仪式、使用的祭器等。

萨满即跳神作法的巫师,是萨满教中的重要组成,能够为人们治疗疾病、保佑庄稼丰收和家族安全,同时承担解决家族纠纷,甚至充任死者灵魂的向导。萨满一般只为某个族姓而不是为多个族姓或整个民族服务。

萨满的传承不是世袭而是通过“神择”和“人择”两种方式选取。一些被大众或萨满认为神灵附体的人会被指认为新“萨满”,通过此种方式选择的萨满称为“神择”。本族族长、萨满在品德端正、聪明伶俐、身体健康的本族青年人中进行挑选,选中之人要经过称为“学乌云”的严格培训,合格者成为新萨满,这种方式称为“人择”。萨满需要不断学习,并在处理本族姓事务中成长,因此很多萨满实际上是本氏族历史文化和一些特殊技艺的传承者,也是通晓本族历史文化的“智者”,在民间享有很高的声誉。

祭礼

祭祀

萨满作为神与人之间的联系者,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在长期的训练后,他们有跑火池和上刀梯等特殊本领,因而人们相信他们具有神灵附体的能力,也就能够医治百病、驱邪祈福和预测占卜,所以在社会受到尊敬就不足为怪了。

从萨满教的发展历史看,萨满教在肃慎中就已存在。当时的人们把自然界的动物、山水以及雷电、火等自然现象与人类生活本身联系起来,赋予它们以主观的意识,作为崇拜对象进行祭拜,形成最初的宗教观念,即万物有灵。进入农业时代后,满族先民逐步形成社会分化,萨满教由于对战争、政治起到一定服务作用,社会地位有所加强。到女真人时期,萨满教成为社会信仰的主流,既保持了先前的自然神灵崇拜,也包含了灵魂信仰,对统治阶层的服务性更强,祭礼和祭祀场所更为正规。

祭舞

萨满

与汉族接触中,特别是大金国的建立,使佛教一度影响到女真人的宗教信仰,但萨满教在女真人中的主流地位长期无法撼动。努尔哈赤为了统一的政治需要,不断打击其他氏族的萨满和神袛,原来遍布民间的萨满教被统一到普遍信仰爱新觉罗氏的萨满,满族新的、统一的祭祀神灵被强制推广。如此看来,原来神也是有阶级区别的。乾隆年间制定了《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主要有堂子祭和坤宁宫祭,不过祭祀的程序内容已不同于民间萨满祭祀。与此同时,由于佛教在中国大行其道,清朝历代皇帝也信奉佛教,清中后期萨满教在满族上流社会中的地位逐步减弱,即便如此,紫禁城内依然有萨满教的祭祀场所和仪式规定,宫廷祭祀仪式也延续至清末。

由于萨满教没有专门的宗教建筑,其祭祀与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满族家庭中供奉祖宗板、祖宗架、木条等,院里正对大门树立一根六尺高神杆,杆顶为铜质碗形,包一块红布,杆的根部放有三块石头,俗称“神石”。满族人以鸦、鹊为神,把它奉为“神鸟”,祭祀时要把杀下的猪锁骨挂在神杆上让鸦、鹊吃,表示对鸦鹊的尊重和崇拜。这些民间活动其实都与原始的萨满祭祀相关。

萨满是萨满教的主要承载者,但萨满的平常生活与族内普通人一样,没有特殊的权限,为族人所做的一切皆是义务,不会索取报酬。他们结婚生子、正常生产劳动。萨满的神圣和庄严体现在各种仪式上,在重大仪式上萨满会穿戴神衣神帽,每个族姓的萨满服装大致相同,小有差别。萨满神帽上的装饰有鸟类、兽类、鱼类等,穿彩色神衣,用神鼓、腰铃、神刀,以及其他法器。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后,萨满教也随着远征和戍守边关的八旗士兵而扩散到全国各地的满族居住地。

萨满法器上都刻绘有各种神的图案,一般在神鼓和抓鼓上都刻绘有色彩丰富的图案,而萨满的神灵面具,无论是艺术价值、学术价值,还是民俗价值、文化价值都是弥足珍贵的。满族萨满面具是宗教用品,一般由萨满传世珍藏,外人很难见到。

祭仪上的祭师

萨满教的各种活动是由萨满来主持的。萨满分为家萨满和野萨满。家萨满作为侍神者,主要负责族中的祭祀活动。野萨满(又称大神)是神抓萨满,即神灵附体的萨满。神抓萨满的活动包括医病、驱灾、祈福、占卜、预测等人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各姓萨满祭祀的程序和内容并不完全相同,各有自己的特点。

萨满教是满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宗教文化现象,在其中保留了许多满族特有的民族文化。到民国期间萨满教还很流行,新中国成立以后萨满教逐步衰退,目前仅在东北满族较多居住的农村还信奉萨满教及保留有萨满教活动。

在贵州,上世纪初很多满族村寨或家族还举行祭祀活动,特别是在大祭之时,要各家各户或大户人家捐资用金或铜铸一只红鸟,做成铜雀顶,红鸟在顶上。祭祀时鞭炮齐鸣,小鬼师、二鬼吹蟒筒,大鬼师穿蟒袍,选取村寨最好的马匹,骑马绕寨三圈。8个满族姑娘穿绸披缎,翩翩起舞,以表示欢迎爱新觉罗氏和佛库伦。这样的祭祀活动,在上世纪30年代黄泥乡槽门村姜廷杰家做过最后一次。满族的祭祀活动,过去跳神祭祀的“师人”每村寨都有一个,兼为病人祛病禳灾,而最后一位名叫刘元泽的职业“师人”已去世90多年。

面具

神柱

祭师们

上世纪中叶,大方、金沙、黔西一带农村,还有萨满为满族群众举行叫魂等仪式,口中轻念满语驱魔祈福,后来在“破四旧”中销声匿迹,法器偷偷扔掉或上缴了。

萨满的一些特点也表现在丧葬习俗上。定居贵州的满族都是棺殓土葬,凡族内有丧,全族举哀。除一部分采取周边民族的丧事仪式做道场外。大多数满族居民还是请本族的“鬼师”做“戛”,做“戛”时,鬼师头戴朱雀顶,身穿蟒袍,同时还要请人吹蟒筒。这种仪式的程序是,先将死者装入棺木,停放于中堂,在灵堂中还要放一截泡木丫杈。然后,由鬼师念诵经书。结束后,由死者的大儿媳身披毡子骑马引路,三个鬼师各骑一匹马在后,绕房转三圈,与此同时,要燃放鞭炮、铁炮。骑马绕房子的天数,依做“戛”时间的长短而定,如做三天“戛”,则绕三天房。绕房结束后,才将祭“戛”的牛打死,用牛肉办酒席,招待前来参加葬礼的亲友和族人。在择定的吉日和时辰,将棺木抬到预先测定的地方安葬。

黔韵旗风: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