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黔山代有人才出
所属图书:《黔韵旗风:满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黔山代有人才出

世居贵州的满族很早就接受汉文化教育。满族非常重视教育,即使家境差的也要尽其所有培育子女入学。相传金沙县大贤杨家湾满族农民杨某很穷,穿麻布衣去考试,别人讥笑为麻布生,后聪颖高中,四乡钦佩。满族文化程度历来比当地其他民族高。初入黔时,当地人烟稀少,土地荒芜,经济文化落后。到雍正乾隆年间,经济逐步发展,生活富裕,读书人增多。嘉庆之后,宋、黄、游、安、杨、傅、高、倪、姜等姓家族随着的经济逐步发展,读书人也增多,文武秀才不少,还有廪生、贡生。例如槽门满族村就有文林郎的墓。今安洛苗族彝族满族乡安氏族中考中秀才的4人、廪生2人。杨氏自康熙年间迁入,从第三代起每代都有人做塾师,族人读书很少去请外姓教师,入黔四世公考中秀才,五世公考中廪生,闻名黔西北,后来开办竹林书院主要招收满族学生,黔西县三重堰满族的四五个秀才都是他的学生。七世公考中廪生。黔西宋家沟宋氏先后出过8个秀才,游氏也有几个文武秀才。金沙、黔西傅氏族中有傅汉山、傅静山兄弟俩及晚辈傅德洋3人同时考中秀才,时人誉为傅家“一榜出三个”。傅德洋11岁童试入学,16岁入泮(中秀才),次年补廪生,留学日本。傅德洋崇拜孙中山,拒绝袁世凯政府聘任,回乡办学。如今附源村尚保留其旧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满族到黔西、大定、贵阳读书的人不少,也有进军官学校后来任军职的。入黔满族中女子读书的也不乏其人。

满族衣帽

改革开放后,农村经济发展,满族教育也进一步得到发展。满族人口较多的黔西县金坡苗族彝族满族乡附源村(现属百里杜鹃管委会),据1981年统计,有125户,617人。其中满族52户226人。满族中学生15人,小学生84人,入学人数占本民族总人数的43.71%。1984年该乡第一次有大学生2人,其中1人是满族。突破了本地区和本地区满族历史上无大学生的纪录。21名教职工中,有1人是满族。金沙县安洛中学自1985年以来,每年招100名少数民族学生,到1993年共招收900名,其中满族学生189人,占招收少数民族学生总数的21%。该乡大贤小学,1985~1993年共有毕业生405人,其中满族学生212人,满族毕业生占毕业生总数的52.3%,占少数民族毕业生的70.2%。考上中专19人,大专1人,本科4人。其中杨世贤受其先辈世代重教风气影响,虽家贫,但为培育子女,卖树卖牛卖农副产品,倾其所有,4个子女中2人考入中专,2人考入本科,本科生中一个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一个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杨世贤成为金沙县满族中有名的“秀才之家”。金沙县新化苗族彝族满族乡撤区并乡建镇前,利用当地资源,发展煤炭产业,经济大发展,乡党委和乡政府把企业收入的一半投入教育,新建中心小学1所,改造5个村校,总投资600万元,改善办学条件。乡政府重奖考取大学的学生,考中者,每人奖励现金1000元。1988~1990年,三年间考取了3个大学生,其中一个是满族大学生。撤区并乡建镇后,该乡每年财政收入的10%用于教育,满族学生升学率达95%以上。

省外入黔工作的满族,本身文化素质就高,多是技术工人或大专本科毕业的干部、教师、科技人员,其子女亦然。生于贵州遵义的满族人周百穗,是著名京剧旦角,国家一级演员,贵州省政协八届常委,九届委员,民盟盟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贵州省戏剧家协会理事,中国文化促进会会员。23岁的金沙县安洛乡小学教师、满族姑娘黄小丽在“国酒茅台”杯2006年多彩贵州旅游形象大使毕节地区选拔赛中,以其独特的民族风貌、体现少数民族精神的演讲及优异的个人才艺展示,赢得了观众和评委们的一致好评,荣获地区选拔赛二等奖。“多彩贵州”舞台上着旗袍、踏花盆鞋,充分展示满族传统文化的杨雅雯也是贵州满族。

高原山色

黔西街景

具有满族文化元素的墙画

黔韵旗风: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