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六额子”的插曲
所属图书:《黔韵旗风:满族》 出版日期:2014-06-01文章字数:字

“六额子”的插曲

六额子作为一个民族群体出现在今贵州西部地带,首见于乾隆《贵州通志》的记录。而成书于康熙年间的田雯《黔书》、康熙《贵州通志》、陈鼎《黔游记》等,都不曾提到贵州境内有六额子。(贵州省民族研究所编《民族研究参考资料》第十五集《卢人》引田雯《黔书》有“六额子”。但云南大学图书馆藏刻本《黔书》却没有“六额子”。而《民族研究参考资料》所引六额子的记录却与成书于嘉庆年间的李宗昉《黔记》的记录完全相同)乾隆《贵州通志》卷七《苗蛮》说:“六额子,在大方(今大方县),有黑、白二种。男子结尖髻,妇人长衣,不着裙。人死,葬亦用棺,至年余,即延亲戚至墓前,以牲酒致祭祀,发冢开棺,取枯骨刷洗至白为度,以布裹骨,复埋一二年余,仍取洗刷,至七次乃止。凡家人有病,则谓祖先骨不洁云。近经严禁,恶习渐息。”《大定府志》载:“六额子,亦名宋家。男子衣青衣,著裈袴、草履,妇人不裙而袴。婚以牛为聘。今读书者渐多,诸恶习已尽革矣。黔西州之六额子居宋家沟。”近代“卢人”即六额子,人数已不多,主要分布在大方、黔西、毕节等县境内,以大方县的人数最多。“卢人”(六额子)已操汉语,能够说本民族话的人已经很少。

新中国成立后,大方县境内向政府申报的少数民族族称有彝、苗、南京、穿青、蔡家、仡佬、龙家、禄人、布依等。1950年,政务院认定苗、彝、布依、仡佬为少数民族。六额子(禄人)没有进入少数民族族称的认定。当时大方、黔西、金沙三县交界一带,有1000多户,6000多居民没有正式族称。1981年和1982年,大方、黔西、金沙的民族识别组配合起来,对“六额子”进行识别。(《大方县志》,1996年版,《关于“六人”认定族称的请示报告》,大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1986年10月翻印)

贵州满族石雕局部图案

大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根据贵州省人民政府(1981)112号文件精神,结合地、县领导机关的意见,在上世纪80年代,对“六人”(即六额子)进行了调查识别。大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配合黔西、金沙民族识别调查组,走访了黔西、大方、金沙三县“六人”22个姓氏,220多户。召开了小型座谈会60多次,并对40多人作了发言录音。

在调查过程中,调查组调查了460多座坟墓,并与彝、汉两族的90多座坟墓进行了分析对比。选择拍照了“六人”13口墓碑;查清了四套谱书、几本经书,结合民间传说进行分析。对民间的云肩、首饰等有参考价值的文物进行拍照和对比分析。

为了弄清“六人”的历史渊源,调查组查阅了大量文献和地方志,并对相关内容比照“六人”的谱书、碑记、传说、民俗等作了分析、对比印证,县民族识别办公室将其墓碑和傅、安、高、宋、黄、游、杨、周、刘、熊、倪、姜、赵等13姓氏的始祖做了考证,弄清了“六人”的基本情况如下:调查证实,“六人”宋、黄、游、杨、傅、赵、安、高、邬、刘、周、姜、倪等姓氏,祖籍东三省,始祖是明末、清初随清军入关来的……墓碑、谱书表明,来的前两代无汉姓、汉名;第三、四、五代,用两种姓名;第六代以后全用汉姓、汉名。到现在已有十二三代。(熊桂昌,《六额子识别始末》,《金沙文史资料选》

大方县人民政府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报告的批复称“你办对沙厂区未定族称的‘禄人’(也称原人)的历史情况作了周密的调查。通过所搜集的各种历史资料进行识别。认定沙厂区“禄人”系满族后裔。并根据他们归属满族的意愿,特向县人民政府提出“关于对本县沙厂区‘禄人’(也称原人)返本归原为‘满族’的请示报告”。县人民政府认为“县民族识别办公室对沙厂区未定族称的‘禄人’的识别是正确的。既然‘禄人’有归属满族的意愿。县人民政府同意沙厂区‘禄人’返本归原为‘满族’”。(大方县人民政府对县民族识别办公室方族识字(1983)1号报告的批复)1982年2月,县人民政府批准禄人143户,651人为满族。在民族识别过程中,尚有零星更改民族成分为满族的。1990年人口普查统计,全县共有916人,第五次人口普查全县有1336人。

贵州满族祖先牌位

黔韵旗风:满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