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石阡木偶戏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石阡木偶戏

石阡木偶戏主要流传于石阡县花桥、坪山、汤山等乡镇的各民族村寨。石阡木偶戏演出不受场地的制约,只要有丈许见方的平地,就可以搭台出演。舞台为特制的围布舞台,舞台呈方形,四周立四根竹竿为支架,高约四米,以蓝色围布围绕四周下半段及后台上部,这样,前台上半段即形成舞台台口,高约两米,再以蓝布一幅挂在台中上部,称为“档子”,形成前台和后台,“档子”正前挂设一方桌,方桌两旁分别立(挂立)一张高脚靠背椅。左右两边挂有布门帘,左称“上马门”,右称“下马门”。表演时,木偶从“上马门”揭穿插而上场表演,下场时,由“下马门”揭帘而出。石阡木偶戏“头子”均为人面,不存在兽面、神面,石阡木偶“头子”的制作以木块为材料,以雕刻为主要手段;石阡木偶戏“头子”没有具体人物的指代,而是用一个“头子”代表一种性格、品格、气质大致相同的人物,表现为类型性特点。木偶衣着款式多样,色彩亮丽,主要分为“蟒袍”“拷子”“折子”“披挂”四类。随身所带兵器分为“短把子”“长把子”两类。“肚腹”“踩脚”“手柄”“髯须”是木偶“杖头”造型不可缺少的部件。艺人通过控制头部及双手各部位的操纵杆,来控制木偶的回顾、弯腰、转身等动作。喜怒哀乐皆能随心所欲,刀枪剑戟、翻滚扑打、腾云驾雾都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注: 表演时,演员在幕后一边操纵木偶,一边演唱,并配以音乐(摄影:吴绪平))

(注: 石阡木偶戏的服装色彩斑斓,款式多样齐全,主要分为蟒袍、拷子、折子、披挂四类(摄影:崔卿))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