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瑶族打猎舞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瑶族打猎舞

瑶族民间舞蹈“打猎舞”流传于贵州省荔波县瑶麓乡,是当地瑶族最具特色的舞蹈之一。“打猎舞”过去常用于青瑶隆重的丧葬仪式之中,意在撵走野兽,让故世的老人在阴间安心生产和生活。舞蹈通宵达旦,短则三四天,长则一月余,视丧家经济能力而定。表演形式为男子群舞,人数不限,但需偶数。全舞分为上山围猎、打熊、打野猪、打猴、生产舞等五个部分,近似组舞结构,每段独立,可长可短。表演时,舞者手握长约一百五十厘米的荆棍,依据铜鼓、皮鼓鼓点的变化随时变换动作,皮鼓一般只有一个,铜鼓则有两面至十余面不等,演奏时以大皮鼓为指挥。鼓点根据不同野兽的习性和特点,有着多种不同的节奏和不同强弱的声响,这使得“打猎舞”呈现出节奏激烈,强弱对比鲜明,舞蹈动作有蓄有发,张弛自如的特点。在不同的节奏中,表演者含胸屈膝,以急剧的棒棍敲击之声为乐,以兴奋呐喊呼号声为歌,做出各种力度强、跨度大、粗犷彪悍的“打猎”“舂地”“侧舂”“上下击棍”“跳抬击棍”“打猴”等跳、蹲、跑、挫动作,舞姿雄劲彪骠悍,舞步勇猛洒脱,队形变化复杂有序。“打猎舞”主要以上身的前俯后仰、双膝的屈伸起伏、蹲颤为其主要特征,是一种用形体语言表现瑶族生活的独特舞蹈,是瑶族民间舞蹈中文化表现最为鲜明的舞蹈之一。

(注: 打猎舞动作粗犷彪悍、拙朴雄健、节奏激烈)

(注: 打猎舞在央视《民歌中国·梦幻荔波》专场倾情演出)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