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族长鼓舞(贵定县)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苗族长鼓舞(贵定县)

主要分布在贵定西南面的云雾镇、昌明镇、沿山镇、猴场堡乡和都六乡。苗族长鼓舞是欢庆丰收,庆贺太平的艺术表现,是海葩苗族人民最热闹、最隆重的祭祀性活动“牛打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牛打场”的时间,按祖先规定“六年一小祭,十三年一中祭,六十年一大祭”。牛打场的仪式分为踩场、斗牛、祭祖三大部分。前两部分以跳芦笙舞为主,祭祖时以击铜鼓、长鼓为主。在“踩场”“斗牛”中,表演形式以芦笙舞为主,铜鼓、长鼓仅起着伴奏作用。在“祭祖”时,此舞的表现形式却是以铜鼓长鼓为主,不用芦笙伴奏。表演时,击鼓者始终不离开铜鼓和长鼓,舞蹈动作很少,但鼓点变化极多,共有十九种。此外,长鼓还用于海葩苗丧葬,其鼓点变化随特定场景而变,由慢到快,由快到慢,由强到弱,由弱到强,时而高亢,奔放时如万马奔腾,激动人心;时而低沉,如泣如诉,凄惨悲哀,黯然泪下。长鼓舞是集长鼓、铜鼓、芦笙为一体,配以女子舞蹈的艺术大展演,体现了苗族古老的历史和本土文化,充分展示了苗族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的存在状况和高度的艺术成就,它被当作苗族的社会行为规范之一加以传承,承载着海葩苗许多重大历史文化信息,苗族长鼓舞反映了苗族的历史文化,成为海葩苗族文化传统得以保持和延续的重要因素。

(注: 铜鼓、长鼓起着伴奏作用)

(注: 重达一百多斤的木制牛皮长鼓)

(注: 整个表演,舞步有力,动作简朴,舞资奔放,鼓点激越,芦笙悠扬,可谓金戈铁马,大河奔腾)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