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丹寨格哈舞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丹寨格哈舞

苗族格哈舞源于为纪念《洪水滔天》里幸存的葫芦兄妹而创作的舞蹈。相传,格哈最先是用葫芦做成,后来有一支分为芦笙,一支分为格哈。格哈与芦笙具有同名和同源的关系,始于唐宋之前,盛于明清之后。格哈舞多在春秋两季或重大节庆举行。是时,几个男格哈手拉格哈琴在前跳,后跟女性舞队,排成一字形,顺时针方向翩翩起舞。舞步为每节三拍、六个音,左右脚各起三步,也有各起三步后向左或右翻转复踏的。手摆于胸前,作生产劳动的动作。头戴牛角银饰、银角,身穿绣有彩色抽象龙、凤的白羽衣,衣角缀白羽毛。演奏的舞曲有邀约曲、赞美曲、欢舞曲、生产劳动曲(多反映渔猎内容)和分别曲。格哈舞的乐器非常独特,用一根长五十厘米的泡桐木镂空一端作琴箱,蒙上薄木片,绷上两根牛筋弦,再用马尾或棕丝做成弓弦,裹上松脂。演奏时,按照当地的语音,以手指压弦,每根弦发出四个音,要符合当地苗语八个音调。演奏一首歌时,按歌词的音调压弦,只要懂得歌词的人都能听懂弦音,即可按照弦音和领舞者(即拉琴领头者)的舞步起舞。格哈琴音色古朴明快,舞蹈轻松自如。格哈舞是雅灰苗族渔猎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当地苗族同胞的精神与文化支柱,对于研究当地苗族社会历史文化有重要价值。

(注: 姑娘们头戴牛角银饰,身穿绣有彩色抽象龙凤图案,衣角缀白羽的百鸟衣准备去跳格哈舞)

(注: 男女青年在格哈琴声的导引下翩翩起舞)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