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族芦笙舞(关岭县)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苗族芦笙舞(关岭县)

关岭苗族芦笙舞主要流传在关索镇民族村、上关镇向阳村、普利乡丫新村、永宁镇白岩村等苗族集聚区以及周边的苗族地区。关岭县内的苗族村寨每年正月初三至初八都要举行隆重的“绕坡”活动,进行精彩的芦笙舞表演,以此纪念苗族历史上的英雄杨鲁。关岭苗族芦笙舞是西部方言苗族歪梳苗支系一年一度的“绕坡”文化交流活动中主要的舞蹈形式。民间婚庆和丧葬中也常表演芦笙舞。芦笙舞以芦笙伴奏,自吹自舞,同时还穿插了花棍舞作辅助性的表演,完整的一套芦笙舞包括“进场”“向花树敬礼”“芦笙会友”和“收场”四部分的内容。关岭苗族芦笙舞在“绕坡”活动中,众人围着花树跳的芦笙舞,两人可以自由组合成对,也可根据不同的场合有独舞和四人舞,舞蹈动作多样性。关岭苗族芦笙舞综合运用了跳步、蹲步、单腿踢、旋转、卧地翻滚等舞蹈动作,充分展示了关岭苗族高超的舞技。同时,芦笙舞是苗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狩猎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始终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芦笙曲的内容几乎反映了苗族生活的方方面面,其曲调也呈现了多样性的特点。在芦笙舞表演时还讲究以笙为棍,芦笙上下左右随身翻飞旋绕,进行对打,具有“武”的特点,并穿插了精彩的花棍舞的表演。“武舞结合,笙棍交加”是关岭苗族芦笙舞有别于其他方言苗族同类舞蹈的显著特征。

(注: 芦笙舞表演时,芦笙音色甜美,曲调时而悠扬婉转,时而激越奔放;舞步粗犷豪迈,动作难度大,艺术性高,具有很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