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卡堡花棍舞(贵阳市乌当区)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卡堡花棍舞(贵阳市乌当区)

卡堡花棍舞主要流传在贵阳市乌当区下坝乡。花棍舞原名叫跳花鼓,是在原来跳花鼓的基础上经过挖掘、改进而成的。花棍由一根直径三至四厘米的木棍或竹竿制成,长约一百厘米。在其两端各挖四五个透空孔洞或挖一个细长的透空孔洞,分别嵌入四五个大铜钱或小铜钹,摇动时铜钱撞击孔壁便哗哗作响。原舞蹈的主要道具是一个大鼓,这个大鼓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在本寨人手中就珍藏了一千多年。据寨中老人说,跳花鼓的历史虽长,但没有文字记载,只是一代又一代地吟诵下来,这其中还有一段美丽的传说:唐僧去西天取经途经过一条大河,船被一只巨大的鳌鱼抵翻,经书掉进河中被鳌鱼吞进肚中。唐僧师徒抓住鳌鱼,剖开鱼肚,取出经书,这时,苗族同胞来到岸边,苗民得到鱼身和鱼尾,把鱼身做成大鼓,鱼尾做成芦笙,边敲大鼓边吹芦笙,把经文的内容也吹出来了,并且将这鼓和芦笙当作娱乐和庆典及重大仪式上的祭祀器具,后来慢慢演变成如今的乐器。每年春节,人们在平坦宽敞的山顶上立一棵树,在树枝上挂上许多花线、花包之类的东西,把树枝装扮成五彩缤纷的花杆,在花杆上打许多小疙瘩,把跳花大鼓吊在花杆上。一切准备就绪后,苗寨里一位德高望重、有知识有文化、能歌善舞的主持人宣布跳花场开始后,男女老少围着花鼓,手持长竹,一边跳一边对歌,一边敲鼓一边跳舞,他们通过对歌、跳舞认识后,相互送花包、香包、花手帕等信物,算是定情物。

(注: 舞蹈以花棍为道具(摄影:韩德贵))

(注: 舞蹈的基本动作有送肩、转胯、屈膝、踮脚等,特点为腰活、腕柔、腿快、手灵,刚柔相(摄影:韩德贵))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