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族“猴鼓舞”(贵阳市花溪区)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苗族“猴鼓舞”(贵阳市花溪区)

苗族“猴鼓舞”主要流传于花溪区孟关乡沙坡村。苗族“猴鼓舞”苗语为“大愣矬”,起源于苗族关于“洪水滔天”的传说。“猴鼓舞”广泛用来祭祀去世的老人,在丧葬期间演跳,并逐步演变成为娱乐性极强的传统的舞蹈。舞蹈由一男子击鼓,几名男子吹笙,多名女子持巾踩着鼓点而舞。其特点是队形变换多样,有一字横队、两路重队、八字队形、穿八字队形、扇形、双穿花形等。从整个舞蹈的基本动作上看,击鼓者主要有右手击鼓、跳步击鼓、胯下击鼓、身后击鼓、身前击鼓、头顶击鼓、下击、击鼓梆、击鼓边、击棒和击鼓面。芦笙舞者的动作有“甩巾顶胯”“横步甩腿”“甩腿跳”“击掌跳”“四步击掌”“叉腰顶胯”“蹲踏跳”“踏步翻身”“跺步”等。舞蹈节奏流畅,速度轻快,显示出欢乐的情绪。在舞蹈中,以女舞者的动作最为突出,其动作的主要特征是腰胯松弛而具有韧性,左右顶胯而线条平滑。另外,舞蹈有明显的高潮,每当舞蹈进入高潮时,击鼓者以多种不同的猴式舞姿在鼓前鼓后敲击大鼓的各个部位,在不同的声响中变化鼓点,芦笙手们跳起翻身芦笙舞,女舞者们跳起牵手舞,其时鼓点声,鼓邦声、芦笙声、击掌声、银项圈撞击声等合成一片,使整个舞场上热烈气氛达到高潮,动作诙谐粗犷且豪放,别具一格。

(注: 芦笙为直管中芦笙,可吹出圆润清丽的音质和华美、深远、飘逸的音色)

(注: 舞蹈动作以女舞者最为突出,主要特征为腰胯松弛而具有韧性,左右顶胯而线条平滑)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