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苗族“阿江”(普定县)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苗族“阿江”(普定县)

“阿江”是苗语称呼,汉语称“口弦或口弹琴”,是流传在贵州普定县补郎、猫洞、猴场、坪上四个民族乡苗族人民特有的乐器,是苗族最古老的乐器之一,伴随着铜器的产生而产生,发展于元朝。“阿江”是苗族人民在迁徙中经过部落战争流传下来的一种古老乐器,曲调神奇美妙、荡气回肠、变化莫测,表达了苗族人民对故土的思念,体现迁徙游历的悲壮,流传至今,不管怎样千变万化,仍保留着那古老的民族迁徙历史的本色。“阿江”由琴片和琴鞘组成,琴片用纯黄铜制作而成,有长有短,一般长约十厘米,厚两毫米,形状成宝剑型,中间有一条振动片,轻弹琴片尖,振动片会发出悦耳的声音。琴鞘是圆筒形,直径为一厘米,长度比琴片长二至三厘米,选用质地坚硬精细的木料或精竹制作,琴鞘刻满花、鸟、虫、鱼、山川、河流等图案,还缀有银铃和红樱。“阿江”发音单纯低沉,根据演奏者的心情而定,用气流的轻、重、缓、急对声音和音调进行控制发出音乐,一般只能吹奏低音曲调,在低音曲调中,民歌曲调、芦笙曲调、唢呐曲调等,也可以吹奏出来。它对苗族民间乐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芦笙、口琴用的“弹簧片”,实质上是取材于“口弦”的雏形。作为最古老的苗族乐器,对民族民间乐器的发展史具有珍贵的研究价值。

(注: 琴片和琴鞘)

(注: “阿江”发音单纯纸沉,根据演奏者的心情而定,用气流的轻、重、缓、急对声音和音调进行控制发出音乐)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