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薅秧歌(遵义市汇川区、金沙县)
所属图书:《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 出版日期:2017-03-01文章字数:字

薅秧歌(遵义市汇川区、金沙县)

薅秧歌主要在每年的三至五月薅秧季节,人们在田间薅秧的时候边劳动边唱歌,主要流传于汇川区海龙镇贡米村(原上坝村)和金沙安底镇茶园乡(今茶元镇)永丰村等地区。海龙薅秧歌从“平腔、蛤蟆腔”发展而来,晚清至民国初期,海龙米作为贡品长期被献给朝廷,海龙坝子上大面积地连片耕种稻米,产生了农民相互换工、集体劳作的生产形式。善唱好歌的海龙人劳作田间,时时哼唱流传在海龙一地的“平腔”“蛤蟆腔”等山歌小调,增加劳动气氛,民国初期至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插秧薅草季节常有四川人来海龙坝帮工,有陈姓两人带来四川号子,人们觉得好听,学唱者众多,传唱过程中,有人有意无意地将它与遵义劳动号子和海龙山歌揉在一起唱,效果很特别,经长期的传唱打磨,形成了海龙薅秧号子的特色和规模。与此同时,上坝歌手又有意识将流传于遵义各地的山歌小调融于海龙薅秧歌之中,在海龙坝传唱普及。有的农民歌手同时还是“阳戏”“坛戏”的执掌人,于是又将两者的音乐吸收进来,形成了海龙薅秧歌曲调丰富的特色。此外,海龙薅秧歌不断从生活中取材,兼容了端公、道士的唱腔,又汇集了阳戏、坛戏的腔调,还融进了打闹歌,黔北花灯曲调,使其不断丰富、充实,由此形成了海龙薅秧歌独特的风格。

(注: 薅秧歌)

贵州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集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