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四川清音的音乐特点和代表曲目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四川清音的音乐特点和代表曲目

四川清音来源于明清小曲。如曲目《玉美人》与乾隆六十年文茂斋刻印的、颜自编辑的《霓裳续谱》中的《玉美人儿娇模样》曲词大致一样;四川清音中有【西江月】、【浪淘沙】、【懒画眉】、【月儿高】等共计三十八首曲牌与明代曲牌同名;【勾调】、【荡调】、【花鼓调】等与清代小曲【沟调】、【当调】、【花鼓腔】名称相近。

四川清音有两百多支曲牌,有“大调”“小调”之分。“大调”,又称“八大调”,有八支曲牌,即【勾调】、【马头调】、【寄生调】、【荡调】、【背工调】、【月调】、【反西皮】和【滩簧调】。“小调”有【垛板】、【平板】等前后需要连接曲牌的和【小桃红】、【鲜花调】等能独立成段的两种形式。“小调”有一百多支曲牌,有抒情的【半边月】、【慢相思】,有叙事的【末调】、【垛子】,有用于表现悲哀的【边关调】、【阴垛子】。

四川清音的唱腔结构有联曲体、单曲体和板腔体。

联曲体是以某一曲牌作为曲头和曲尾,中间可插入其他曲牌连缀。【月调】、【背工调】、【寄生调】、【马头调】、【满江红】,这五首曲牌可以单独成段。曲头可直接曲尾,中间不插曲牌。比如《访普》演唱的“净寄生调”,由【寄生头】接【寄生尾】;《凤阳仕人》演唱的“净寄生调”,由【背工头】接【背工尾】。在曲头与曲尾之间插入风格相近的曲牌,称之为“素某调”。如《张生荣规》中演唱的素月调,由【月调头】—【半边月】—【垛子】—【月调尾】。大调中【勾调】、【荡调】、【摊簧调】是单曲体。【反西皮】是板腔体。

曲目使用的曲牌多少根据故事情节而定。如月调,《尼姑下山》:【月头】—【夺子】—【半夺子】—【半边月】—【夺子】—【未调】—【平板】—【对子腔】—【金纽丝】—【叠断桥】—【月尾】;背工调,《小乔哭夫》:【背头】—【叠断桥】—【哭五更】—【边关调】—【花背工】—【金钱莲花落】—【背尾】。

新中国成立前,艺人们要在茶馆、公馆、旅店、客栈卖唱,演唱形式是坐唱。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曲艺团队的建立,演员们进入了剧场,登上了舞台。演唱形式改为站唱。演唱者有自打鼓板的独唱,两人的对唱和三人的群唱。曲本内容既有叙事的,也有抒情咏物的。唱词有长短句和齐言句两种结构,板腔体的曲目是七字、十字的齐言句,曲牌体的是长短句。伴奏乐器由新中国成立前的琵琶、三弦、二胡等增加了中阮、筝、笛子、洞箫等。

四川清音在四川境内的流传地区不同,风格也不同。流行在成都为中心的川西平原一带,称为“上河调”,风格细腻婉转。代表人物有李月秋、吴玉君等;“中河调”流行在以宜宾、泸州、自贡为中心的川南一带,唱腔平稳、朴实。代表人物有何东秀、韩少武等。“下河调”流行在重庆至万县一带的川东地区,风格豪迈,代表人物有文三、杨秋菊等。

“四川清音”板眼,有三眼板,即一板三眼;一眼板,一板一眼;有板无眼,或称“快板”;摇板,又称“散板”,用于曲头或曲尾。

传统曲目:大调勾调有《小乔哭夫》《惜春》《月儿高》《截江救主》《碧云天》《情人爱》;马头调有《玉美人》《金山寺》《良人告状》《莺莺游庙》;寄生调有《青梅配》《死了心》《悲秋》《凤阳仕人》《尼姑思凡》《昭君和番》《前黄昏》《醉八仙》《堆八仙》;荡调有《法门寺》《后黄昏》《燕子楼》《佳人拜月》《假聪明》;背工调有《活捉三郎》《潘氏挑帘》《红娘传柬》《红娘自叹》《红娘求方》《莺莺得病》《张生游寺》《张生荣归》;滩簧调有《金龙监查》《女相思》《贵妃醉酒》;反西皮调有《青楼自叹》《自尊自叹》《才子游春》等;小调的曲目有《一匹绸》《数耗子》《掐菜台》《鲜花调》《烟花告状》《修书》《思英台》《哭啼啼》《老补缸》等。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