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绍兴莲花落的发展与演变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绍兴莲花落的发展与演变

莲花落在宋代是乞丐演唱的歌曲,南宋释普济编《五灯会元》卷十九中记载俞道婆悟道的故事,这样写道:“一日,闻丐者唱莲花落云‘不因柳毅传书信,何缘得到洞庭湖?’忽大悟。”

绍兴莲花落始于清光绪年间。“下三府”(今杭州、嘉兴、湖州一带)有一个外号“长手指甲”的张姓艺人来绍兴卖唱,并定居下来,还收了上虞菘厦沈阿发、绍兴坡塘唐茂盛为徒传授技艺。当时的唱词属于即兴编创,内容主要是恭喜发财、吉祥如意等,没有固定唱腔,演唱形式主要是沿街卖唱。

民国初年,艺人们认为沿街卖唱丢面子,于是改为“牌歌”。演唱形式是以一人主唱,另有二人帮腔。其中,一人敲击板,无丝弦乐器伴奏演唱,板式有一板一眼的平板和有板无眼的走板等。同时,唐茂盛受到早期越剧的呤嗄调及宣卷调的影响,用“工尺谱”接调,或称“哩工尺”调。演唱形式是:主唱者手拿三块窄木打击节奏,和唱者伴唱。

20年代开始,沈阿发的弟弟沈阿六用毛竹筒、蟒蛇皮为主要材料自制了四胡用来伴奏。于是,绍兴莲花落开始出现了主唱者一人主唱,另有四胡、琵琶伴奏的“三股档”表演形式。主唱者身穿长衫,手里拿纸扇作为道具,击打三翘板(在三窄板的基础上改进而成)演唱。演出形式由“牌歌”发展为在庙台外,或用木板搭建的简易舞台演出,开始上台演唱了。唱词也有进一步发展,由恭喜发财之类的内容发展到说“新闻”,后来发展到说带有故事情节的段子,被称为“节诗”。节诗的内容多以农夫农妇或手工业者为主,取材于民间生活:故事,情节简单、夸张、滑稽、幽默,如《娘家节诗》《长婆节诗》《分家节诗》《箍桶节诗》等。节诗进一步发展成为长篇说唱,在民间轶事和传说等题材基础上,还借鉴了其他戏曲和曲艺的唱本,代表曲目有《闹稽山》《马家抢亲》《天送子》《百花台》《何文秀》《顾鼎臣》《游龙传》《龙灯传》《珍珠塔》《后游庵》等。

20世纪70年代,绍兴莲花落的演唱和表演有了进一步的改革。服饰由传统的长衫改为中山装,表演模仿“样板戏”的英雄人物,加入了扬琴、笛子、二胡等伴奏乐器,逐渐进入了城市的剧场和书场,尝试了“男双档”“男女双档”等演唱形式,还穿插演唱绍剧、越剧和民歌小调等。

(注: 翁仁康等表演绍兴莲花落《说也说不清》。(张生福摄))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