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河南坠子的发展与演变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河南坠子的发展与演变

清道光年间是河南坠子早期形成的时期。道光七年,河南开封招讨营小乔庄三弦书艺人乔治山在当地卖艺时,无意中去掉了三弦中的一根弦,产生了坠子弦。他还将原来“弦不随腔”的三弦书伴奏方法,改革为唱一句拉一句的“托腔坠字”形式,再加上他经常自拉自弹《玉虎坠》一书,因此,人们称这种新的演唱形式为坠子书。

光绪年间,河南坠子从河南的西南部和安徽传入河南东部、北部濮阳地区。这一时期的艺人有新郑县的薛玉湘、史江,封丘的蒿天云、魏宽,鹿邑的赵明堂,虞城的胡明善,商丘的艾宝莲等,他们都纷纷拜师改行学坠子。

清末,坠子在河南发展迅速,出现了许多出名的坠子艺人,农村庙会的坠子书棚林立。坠子艺人一般是男性,出名的艺人有孙明德、冯治邦、党治法、刘世禄、程万琳、高治安、易学治、王金峰、刘慰然、李明贵、秦庚。坠子主要在乡村庙会上演唱,由于唱腔简单,艺人常用坠琴模仿人声鸟声来吸引观众。书棚盛行,从乡村庙会发展到城镇码头。代表作品有《偷石榴》《小姑贤》《三打四劝》《王麻休妻》《红灯记》等短篇和中篇书目,以及《回龙传》《响马传》《狸猫换太子》《五虎平西》等长篇书目。

民国初年,坠子的演唱出现女性艺人,她们重视唱腔的改革和表演的技巧,大大地丰富了坠子的唱腔和曲目。最初是以一男一女、一拉一唱的演唱形式唱小段开场,后来逐渐发展为男女对唱、鸳鸯档、女对口、女三对口以及男女三对口等演唱形式。民国三年(1914),出名的女艺人有张三妮、尹凤宝、宋礼荣、张小流、张改妞、张礼凤、马治荣、马双枝、吕小红、张小兰、宗礼花等。女艺人从唱小段逐渐发展到唱大书,独唱书棚。她们广泛吸收了山东大鼓、琴书、河南梆子、二夹弦等其他曲艺形式唱腔和身段表演,并移植了大量曲目,发展了坠子的唱腔和表演,创作了大量适合女艺人演唱的曲目。坠子的基本唱腔,如【十字韵】、【五字砍】、【武板】等被固定下来。民国十七年(1928)左右,出名的女艺人有乔秀清、乔利元、董桂枝、程玉兰、苑礼凤、卢永爱、巩玉屏、巩玉荣、赵金兰、范礼凤、姚俊英、马忠翠、王宝霞等,享誉京津。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六年间,胜利、高亭、倍开、百代、丽歌等唱片公司灌制了河南坠子女艺人演唱的唱段八十多张,发行全国,扩大了坠子在全国的影响,特别是乔派坠子,更是受到广大听众的喜爱。

民国二十年(1931)后,坠子的演唱中心发展到了河南的商埠和交通要道,如开封、郑州、许昌、漯河、信阳、商丘、洛阳、新乡、安阳等地。在河南,坠子也形成不同分支。其一,以商丘为中心,包括了周口一带的东路坠子,也称下路坠子。以长篇见长,风格细腻缠绵。代表人物有张大贵、徐凤云、徐玉兰、刘士红等。其二,以开封、郑州为中心,包括了许昌、宝丰、鲁山一带的西路坠子,以小段和中篇见长,风格朴实大气。代表人物有刘士禄、雷明、王明福、王礼仲等。其三,河南北部的北路坠子,风格欢快活泼。

新中国成立后,河南省曲艺组、郑州市革新曲艺团、商丘市曲艺社相继成立,吸收了坠子演员和音乐工作者,不断整理传统曲目和编创新曲目,推动了坠子的发展。1953年,郑州市曲艺团坠子演员申云编演的《渔夫恨》,参加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获大会优秀节目奖。1956年,河南坠子参加了全国曲艺会演,赵铮的《摘棉花》、王桂荣的《歌唱黄河》、刘宗琴的《李逵夺鱼》等,都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1959年,河南省曲艺队青年演员宋爱华的《双赶车》,李小娟、吴姗的《摘棉花》等,由中国唱片社灌制唱片向全国发行,扩大了坠子在全国的影响。1963年,河南省文化局举办了河南坠子艺术座谈会,刘兰芳、马忠翠、姚俊英、范小英、马玉萍、吕明琴、曹元珠等省内外名家一起对坠子的渊源、艺术特点和发展进行了研讨。演员们积极创作新曲目,有《老贫农算账》《拦花轿》《接闺女》《双枪老太婆劫刑车》《假坟记》《访蘑菇老人》《山呼海啸》《小萝卜头》《新媳妇》。音乐工作者对唱腔进行了改革,去除了以前拖沓的、重复的唱腔,提高了音乐的表现力,规范了【起腔】、【平腔】、【落腔】等基本腔调。伴奏乐器,加入了二胡、三弦、扬琴、琵琶等;在表演上,去掉演唱时放在演员前面的彩桌,扩大演唱的表演区域,采用鼓板击节;增加了面部和身段的表演。这一时期,据统计,河南省有一百多个曲艺团,职业、半职业演员有三千多人,传统书目有近四百部。

(注: 河南坠子赵派创始人赵铮)

“文革”期间,曲艺团队解散,演员转业或下乡劳动。70年代末,曲艺团队逐渐恢复。80年代后,当地文化主管部门重视坠子的发展,各级文化局、文化馆纷纷举办了大书培训班,培养了一批擅于长篇演唱的演员,有赵玉萍、胡润芝、王巧珍、杜萍等,涌现了新中长篇书目《夜走良门镇》《斩鸿恩》《春红》《私访包公》《海青天》等。1982年,河南省戏曲学校专门开设了中专的曲艺班,招收学员27名,伴奏10名。1984年,中国曲艺家协会河南、山东、天津分会主办“乔派坠子演唱会”,总结了乔派风格的特点和成功经验,整理出版了《乔清秀坠子唱腔集》《乔清秀传》等。这一时期的代表曲目有《井台会》《送红花》《山猫嘴说媒》《田大嫂盼媳妇》《斩逃兵》《兄弟队长》《春妞进城》《姑嫂观灯》等。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