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人物介绍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人物介绍

王毓宝(1926— ),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现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曲艺家协会理事。

王毓宝出生在天津河北大街石桥西胡同的一个手工业家庭。父亲王振清是油漆工人,也是出了名的票友,爱好京韵大鼓、单弦、靠山调,擅长弹奏三弦。8岁时,王毓宝便开始跟随父亲“走票”,在民俗活动和喜庆集会上助兴演唱。12岁正式登台,挑起了以艺养家的重担,独立担纲。

早期的天津,像劝业场里的大观园和泰康商场里的歌舞楼(后更名小梨园)等高雅一点的园子,即所谓“上流社会聚集之处”,是将时调艺人拒之门外的。1948年,南市群英戏院要修建,经理与小梨园商议,将王毓宝等一帮人马临时“借地”在小梨园演出,等群英戏院修好再回来。二十几岁的王毓宝知道这次机会难得,于是精心准备了《七月七》《悲秋》《踢毽》三首曲目,连演三天,结果场场叫座,社会名流纷纷而来。最后,王毓宝以她高超的演唱技巧、文雅的唱词、大方得体的台风,将这个只能在“撂地”、妓院和小茶社演出的时调,第一次带入了高雅的演唱场所,让人耳目一新,受到了广大天津观众的喜欢和认可。

(注: 天津时调的改革者、著名天津时调表演艺术家王毓宝)

1953年,王毓宝进入了天津市曲艺团。她认为现有的唱腔唱段需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于是想对时调进行改革。但是,当时骆玉笙在改革京韵大鼓唱腔时,受到外界的质疑。王毓宝顶着重重的压力,与弦师祁凤鸣、姚惜云一起,大胆地以【靠山调】为基础曲调,移植了民歌《摔西瓜》的唱词,在原来三弦、四胡的基础上,增加了扬琴、笙等多种伴奏乐器,取消了每段最末一句的“哎咳哟”衬句,调整唱腔,重新设计表演动作。精心设计后的时调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在观众面前,受到了观众和同行的热烈好评,确立了“时调”在曲坛的地位和影响,推动时调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天津时调”被正式命名下来。

1958年,在全国第一届曲艺会演中,她演唱了一首以天津人民治海河为主题的作品——《翻江倒海》,让全国的音乐界和曲艺界记住了天津时调,也记住了王毓宝。60年代,她还演唱了《毛主席来到咱村庄》,表现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劳动人民的英雄气概及领袖与群众之间的深厚感情,赋予了时调新的内容;她还尝试创新了《红岩颂》《海河行》等夹叙夹议、抒情赞颂的曲目。70年代,她演唱的《军民鱼水情》唱红了大江南北。1983年,她的一首表现台湾同胞思念家乡的《梦回神州》,唱腔细腻,情深意切,演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王毓宝的嗓音高亢洪亮、音色甜美、音域宽广,台风大方、潇洒,主要代表曲目有《放风筝》《踢毽》《七月七》《拷红》《翻江倒海》《军民鱼水情》和《梦回神州》等。晚年,她积极投入到教学当中,传承时调艺术,学生高辉、刘迎、刘勃扬等现在都已成了天津时调的名角。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