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天津时调的音乐特点和代表曲目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天津时调的音乐特点和代表曲目

天津时调是在明清小曲的基础上形成的,曲调丰富,融合了天津当地流行和外地传入津的民歌小调。天津当地的小曲有【靠山调】、【老鸳鸯调】、【新鸳鸯调】、【大数子】。随着漕运和市区的发展,外地小曲也逐渐传入天津,有【拉哈调】、【怯五更】、【九连环】、【山西五更】、【十杯酒】、【十朵花】、【下盘棋】、【淮调】、【画扇面】、【对花】、【反对花】、【探清水河】、【绣荷包】、【银纽丝】、【鲜花调】、【叠断桥】、【绣麒麟】、【照九霄】、【小放牛】、【叠落金钱】、【大五更】、【小五更】、【解狱】、【织箔席】、【十二月采花】、【后娘打孩子】等。

天津时调的句式有七字句,有长短句相间,全篇一般最多五六十句。由于天津方言多为阳平,因此,句尾多押平声。板式有慢板、二六、快板和垛板。主要唱腔为【靠山调】。【靠山调】大约出现在清同治末年或光绪初年,是鞋匠们为了抒发内心的忧愁和感慨,背靠山墙自编自唱的曲调,因此而得名。【靠山调】由两个基本唱腔组成,即慢板和数子。慢板由四个乐句组成,一板三眼,传统曲目有《七月七》《喜荣归》《踢毽》《放风筝》《绣荷包》《盂兰会》等,新中国成立以后创作的有《翻江倒海》《毛主席来到咱村庄》《春天来了》。常用的还有【大数子】,叙述性的数板,是在【靠山调】的数子和【莲花落】的数板的基础上形成的,传统曲目有《蚂蚱蝻出殡》《蝈蝈喂鸡》《刘二姐拴娃娃》《小秃想媳妇》等。新中国成立后,【大数子】发展为天津快板。【老鸳鸯调】有【二六板老鸳鸯调】和【慢板老鸳鸯调】。【二六板老鸳鸯调】四句体,唱腔活泼,曲目有《明天五更》。【慢板老鸳鸯调】擅于抒情,一板三眼,曲目有《风吹铁马》《孟姜女》等。除了以上天津本地流行的民歌小调以外,还有【小五更】、【后娘打孩子】等外地入津,后被天津化的小曲。【小五更】,由北京民歌《探清水河》演变而来,四句体,原来由北京方言演唱,后改为天津方言,成为一首典型天津地方小曲。【怯五更】,由江南民歌《照花台》改编,曲目有《盼情郎》《熊熊之火》《名游城》等。【拉哈调】,也称【糊涂调】(天津方言“拉哈”,有马虎、糊涂的意思),原为流行于山东、河北等地的民歌《妈妈娘好糊涂》,四句式结构,一板一眼。

表演形式为一人站立演唱,另有大三弦和四胡等乐器伴奏。新中国成立后,还增加了扬琴、低胡、大阮等乐器。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