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目录

相声的发展与演变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相声的发展与演变

相声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俳优、民间笑话、口技以及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滑稽戏,它们孕育了相声喜剧性的艺术表演手段。但是,相声作为曲种正式出现,还是在清代末年。清代的北京,在满族八旗籍子弟中流行组织票房,演唱一种包含岔曲、群曲、拆唱、马头调、变戏法、连珠快书等综合性的曲艺形式,名叫“全堂八角鼓”。道咸年间,有一位表演“拆唱八角鼓” [1] 的丑角艺人张三禄,技艺高超,深受大家的喜欢。但由于性格上有点怪僻,在搭班演出时受人排挤,非常生气,于是决定独自“撂地” [2] 卖艺,一人演说逗笑。他将八角鼓的表演技巧融入其中,自称这种形式为“相声”。张三禄是我们目前所见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

“相声”一词的由来有两种说法。其一:“相”指的是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来表现故事情节中人物的喜怒哀乐,让观众一看就能明白;“声”,就是通过演员的声音来模仿不同人物的语音语调。其二:“相声”一词经历了“像生——像声——相声”的发展过程。“像生”“像声”是一种模仿市井叫卖声的口技,宋代称为“像生”,到了清代发展为“像声”。而我们现在所见到的“相声”在名称上借用了清代“像声”一词,但从表演艺术手段上看,“相声”将“像声”中模拟人言鸟语的口技部分吸收到其中,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很大的发展。因此,现在的相声不能完全等同于“像声”。

张三禄虽然被我们认为是第一代相声艺人,但是相声作为一门行业,可以收徒学艺、自立门户则是从第二代的朱绍文开始。这时,从事相声为生计的艺人开始有了行业观念、师徒关系、传承宗谱、行话以及行规。第二代有朱绍文、阿彦涛、沈春和,共三派。其中以朱绍文的影响最大。朱绍文(约1829—1903),艺名叫“穷不怕”,他把白沙撒字 [3] 、太平歌词融入相声表演中,幽默讽刺。主要作品有《字相》《得胜图》《四字联音》等。

相声最初主要在北京的天桥演出。清末至新中国成立前,天桥是劳动人民休闲娱乐的去处,也是杂耍艺人挣钱糊口的场所。艺人们在天桥设立杂耍场,不仅有相声,还有评书、河南坠子、单弦、拉洋片等等。艺人之间相互学习借鉴,相声也在其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当时,人们将技艺最高超、最受欢迎的艺人称为“天桥八大怪”, [4] 从同治到民国年间,相声艺人中先后涌现了三批“天桥八大怪”,他们是同治光绪年间的朱绍文、韩麻子,辛亥年间的徐有禄和民国时期的焦德海。

(注: “天桥八大怪”之一相声演员焦德海先生塑像)

(注: 相声表演艺术家马三立(左)与王凤山)

民国年间,相声进入了发展的繁荣期。说相声的演员增多、名家辈出,出现了“相声八德”、“五档相声”,涌现了许多优秀作品;演出场地由“撂地”走向茶社、舞台;流行的地区由北京向全国传播,特别是20世纪30年代广播电台的出现,更扩大了相声的传播范围。“相声八德”指的是八位出名的演员,名字中都有“德”字,他们是裕德龙、马德禄、李德钖、焦德海、刘德智、张德泉、周德山、李德祥,属第三代相声演员。“五档相声”是主要在天津很受欢迎的五位相声名家及搭档,他们是张寿臣、马三立、侯一尘、刘宝瑞、常宝堃、赵佩如、侯宝林、郭启儒、于俊波、戴少甫,属第四代和第五代相声演员。这一时期活跃的演员还有郭瑞林、李瑞丰、高玉峰、冯振声、朱凤山等。主要作品有《交租子》《耍猴儿》《洪羊洞》《关公战秦琼》《罗成戏貂蝉》《学坠子》《化蜡阡儿》《揣骨相》《开粥厂》《改行》《打桥票》《牙粉袋》等。

民国初年,北京城内建设了许多适合杂耍演出的场地,相声演员从“撂地”卖艺开始走向茶社、走上了舞台。如南城的新世界、四海升平、青云阁茶社、华北戏院、新新大戏院、长安大戏院、哈尔滨戏院、西单游艺社等。这一时期,相声艺术还得到广泛传播,先后有演员将相声带到东北、山东、河南、河北、湖北、上海、重庆、南京、安徽等地演出,或在当地收徒传授技艺,安家落户,扩大了相声在全国的影响。比如,1921年冯昆志在哈尔滨定居,推动了“东北相声”的发展。1926年,来德如在济南演出,促进济南相声发展。二三十年代,相声成为无线广播电台的主要栏目,受到了听众的欢迎,推出了一批新人新作品。

(注: 张寿臣在说单口相声(图片选自《中国曲艺志》))

新中国成立后,相声演员的地位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旧社会“为生计而表演”的艺人上升成“为艺术而表演”的“文艺工作者”,受到了社会的尊重。相声演员怀着满腔热情投入到作品的编创中来,相继成立了“相声改进小组”、北京市曲艺团;涌现了一批优秀的相声演员,他们整理传统段子,创作一大批反映社会主义新生活和歌颂题材的作品。这一时期出现了马季、苏文茂、赵振铎、李文华、刘文亨、高英培、李伯祥、魏文亮等著名的相声演员,主要作品有《新相声》《新双簧》《婚姻与迷信》《假博士》《夜行记》《妙手成患》《买猴儿》《打百分》《找对象》《开会迷》《找舅舅》《登山英雄赞》《昨天》《警民一家》等。

(注: 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在表演相声)

(注: 相声表演艺术家姜昆和搭档表演《乐在其中》(张生福摄))

“文化大革命”期间,相声被停止演出。80年代,相声开始复苏。中央电视台多次举办了“电视相声邀请赛”,创办了《综艺大观》《曲苑杂坛》《周末喜相逢笑星大联盟》等栏目介绍相声节目。相声还登上了春节联欢晚会,通过电视荧幕走进了千家万户。马季、赵振铎、赵世忠、陈涌泉、苏文茂、高英培、刘文亨、李伯祥、常贵田、侯耀文、李金斗、王谦详、姜昆、冯巩、师胜杰、唐杰忠、牛群、赵炎、刘伟等演员活跃在舞台上,创作演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如《帽子工厂》《如此照相》《白骨精现形记》《舞台风雷》《银针颂》《种子迷》《友谊颂》《海燕》《舞台风雷》《诗、歌与爱情》《风灾》《见义勇为》《武松打虎》《糖醋活鱼》《虎口遐想》《电梯风波》等,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相声正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被广大网友所了解。专门性的网站有中国相声网、马派相声网、周末相声俱乐部网、德云社官网“相声公社”等等,提供有关的文字信息、演出视频和图片,大家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听相声,迅速、便捷。近年来,相声界还涌现了以郭德纲为首的“非著名相声”演员以及团体,如德云社、嘻哈包袱铺、田耘社等,在社会上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1] 拆唱八角鼓:八角鼓的一种演唱形式。演员分正、丑角色演说故事,一般以三人演唱的节目为多,又称“八角鼓带小戏”。

[2] 新中国成立前艺人在庙会、集市、街头空地上说相声的演出场所。演唱场所分三等:有遮凉布棚和板凳属上等,只有板凳的属中等,什么设施都没有的属下等。

[3] 旧时一种表演习俗,用以招揽观众。以地为纸,以沙为墨,边唱边说。

[4] “怪”有两种说法:其一,称赞艺人技艺高超;其二,称赞艺人技艺新奇,有少见多怪的意思。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曲艺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