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火老虎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舞蹈》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第六节 火老虎

火老虎是流传于安徽省凤台境内的一种汉族民俗舞蹈形式,主要流行在该县刘集乡山口村和大山镇淮丰村。火老虎的形成,来源于五代十国的一个传说。后周与南唐争夺淮南,激战寿春(今寿县),这次战争在凤台人民群众中留下许多传说,其中就有后周将领赵匡胤率领数万精兵攻打寿春,使南唐将领余洪被迫逃到八公山篼笼冲,后周名将刘金定率领精兵追赶,并放火烧山,八公山上和淮河岸边芦苇燃起大火,林中老虎被烧起火,急跑下山。“火老虎”就是根据这个历史传说衍生而来的。

“火老虎”表演

据火老虎传人孙永超老人回忆,他曾祖父曾告诉自己,他曾祖父的曾祖父便会制作和表演“火老虎”,推算起来孙永超知道的家传“火老虎”艺术应有200年历史。具体由来他也说不清楚,只知道这种制作方法是他家祖宗自创的。他所能记得的便是小时候,经常随爷爷、父亲等应邀到县城和周边市、县演出。出行时,龙凤旗开道,两排宫灯紧随,4条龙灯、8对狮子、花鼓灯队在中,一条“火老虎”断后,敲锣打鼓,浩浩荡荡,每到一处鞭炮齐鸣迎接,好不威风。

火老虎在制作上,采取夸张和写意的手法。表演角色有老虎、狮、土地神、领狮者。只有受过专门训练的人才可以表演,通过老虎的扑、剪、扫等动作与狮子打斗,加上音乐烘托,场面激烈,惊心动魄,扣人心弦。火老虎的形成,反映了淮河汉族劳动人民吃苦耐劳的精神品质。这一汉族民间艺术,反映了凤台历史背景、人文精神,对研究淮河中段历史文化、社会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火老虎最大的特点就是表现一个“火”字,一般在春节期间演出。表演者穿厚紧身衣服,然后再系上扎制的虎皮,特别是结束时表演者要跳入水塘里,一是表示老虎被狮子打败,二是为了扑灭身上的火,所以表演者既要忍耐烟熏火烤,又要抵抗寒冬腊月冰水寒冷彻骨的能力。“火老虎”表演一般在晚上,表演前需先穿上浸满水的外衣防止烧伤,才可穿上道具。表演时需十几个人拿着蜡烛,同时迅速地把表演者身上600多段特制麻绳全部点燃方可表演。每次演出大约30分钟左右。

演出时,各种项目相继上演,压轴戏便是虎狮斗,两只“狮子”先上场表演走“四门”,“狮子”走完“四门”后,卧在场中作休息状,随后“火老虎”上场走“四门”,走完“四门”后发现“狮子”,“火老虎”便一声咆哮,抖动四肢,亮齿欲攻击,“狮子”也一声大吼,亮齿应战,于是“火虎雄狮”对攻战上演,表演过程中,随着火虎演出者的抖动,以及握在两手中两条火虎腿做搔痒、打斗等动作,“火老虎”全身火花四溅,加上1丈2尺长的火尾巴来回横扫带动的火花及窜蹦跳跃的打斗场面,形成直径十几米的火花狂舞,造成非常壮观的视觉效果,因此群众非常喜爱观看。

“火老虎”道具制作工艺复杂,材料独特,需要几个很内行的人,用上一两周方能做成,一个环节疏忽,便达不到应有效果。首先要自种一种火麻,待火麻成熟后采收,需立即把采回没剥皮的鲜生麻连同麻秆一起加工。加工时用木槌慢慢地把一根根生麻反复砸成糊状,麻秆糊溶入麻丝中,不等生麻糊全干,便手工反方向搓成麻绳晒干备用。晒干后的麻绳中含有大量的麻秆碎末,点着后不会产生明火,有很强的自燃性,燃烧时麻自身的弹性加上表演者的抖动,把燃烧的麻秆沫喷向四方,便产生火花四溅的效果。

据著名“火老虎”表演艺人孙永超老人介绍,“火老虎”艺术是他的祖上自创后,代代相传至今的家传艺术,随着市场经济对择业观的冲击,孙永超老人的后人认为表演火老虎没啥实惠,或经商、或打工,大都不愿继承“火老虎”艺术,因此也不会制作和表演,这种独特的艺术即将面临失传危险。“火老虎”不能表演的另一因素便是缺乏活动经费。多年来仅靠着有共同爱好的人集资,以及每次出演后大山镇拨发的少许补助维持,因此很少上演。

2004年在文化部门的指导下,孙永超老人热情高涨,独到山中寻找制作火老虎的特殊材料——野火麻,然后根据资料记载,按照传统工艺试制火老虎的扎制,从虎身连制到点火试制,进行了数十次试验,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5年底成功试制出一只火老虎并按原始演出套路与观众见面。

现已80多岁高龄的孙永超老人虽不能登场演出但激情仍在,经常指导年轻一代进行狮子舞、火老虎的玩法技艺和道具制作培训,十分令人敬佩。孙永超现指导的传人有孙以银、孙胖文、孙多元、孙同辉、孙志健、郭如义、孙志兵等。现收存着狮子舞和火老虎的全部道具及维修所必备的相关材料。经有关专家指导,改进后的火老虎于2007年春节期间在县文化广场公演,省、市、县新闻媒体给予了全面报道,获得了较高评价,并于2008年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