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基诺大鼓舞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舞蹈》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第八节 基诺大鼓舞

起源与流派

“大鼓舞”,基诺语称“厄扯歌”,最早称为“白腊泡司土歌”,“白腊泡”是巫师,“司土”是寨名。基诺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在群众中有着深远影响,它主要流传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基诺山基诺族乡的基诺族村寨。

基诺族有本民族的创世神话传说,洪荒年代基诺族的祖先阿嫫尧白造了一只大鼓,让麦黑与麦妞藏在鼓内躲过了灾难。此后,麦黑与麦妞繁衍了基诺族的后代。因此,基诺族人民世世代代跳大鼓舞,以纪念阿嫫尧白,基诺族《阿嫫尧白造天地》的神话传说中言:他们的祖先是从大鼓里出来的,因此,族人将大鼓作为神圣之物,供在卓巴(寨老)家中。大鼓舞开始是一个独舞。现在跳的“厄扯歌”是在“司土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视大鼓为本民族的“根谱”,并以歌、舞、节庆祭仪等形式,加以崇拜和纪念,起着民族历史课堂和教材的作用。

基诺族群众在表演“大鼓舞”

基诺族跳大鼓舞按照民俗必须在三个时候:一是在三月百花盛开祭家神铁罗嫫嫫米遮时,祭鼓仪式完毕后,由卓巴敲响锣,并将鼓槌交给舞者,舞者接过鼓槌后,到各桌老人面前邀老人舞蹈,舞蹈时唱“鸟悠壳”,老人跳后,青年人才跳。二是在“特懋克”(即“打铁节”)时。过“打铁节”的日子是由寨子中的七位德高望重的长老决定的,一旦时间确定,卓巴就把置放在家中的神圣大鼓挂起来,寨民们就知道“打铁节”开始了。三是村寨长老卓巴、卓生家盖新房时,须搭一简易草棚放置大鼓,举行祭鼓仪式后,敲鼓三声即可开始舞蹈。过去“祭家神”“打铁节”跳大鼓舞时,妇女不得参加,只能站在大鼓后面,现今妇女也可站在大鼓前面舞蹈。

概况

在每年“祭家神”的时候跳大鼓舞有一套完整的仪式:舞前,寨老们要先杀一头乳猪、一只鸡,供于鼓前,由七位长老磕头拜祭,其中一人念诵祭词,祈祷大鼓给人们带来吉祥平安。祭毕,由一人双手执鼓槌边击边舞,另有若干击镲、伴舞、伴歌者,跳大鼓舞时的唱词称“乌悠壳”,歌词多为基诺人的历史、道德和习惯等内容,舞蹈动作有“拜神灵”“欢乐跳”“过年调”等。

大鼓是基诺族的礼器、重器和神物,只能挂在卓巴(寨老)家的神柱上,制造大鼓要遵循很严格的程序。在“打铁节”的仪式中,要选出一个后补铁匠,新选出的铁匠不一定要很会打铁,但须是一位18岁左右的“帅哥”,更像是选美。当晚举行祭鼓仪式,跳大鼓舞,人们先在卓巴家前搭一祭台,祭台顶用竹篾弯扎成一道圆弧,象征彩虹,台中有一幅“洪水故事”图画,在洪水图画前放置一面舞蹈用的大鼓,新铁匠则坐在鼓前垫有毡子的竹篾凳上。舞蹈开始,按惯例由大长老卓巴先向大鼓祭酒,后击鼓舞蹈,依次是二长老卓生,在七长老和首席铁匠祭鼓舞蹈后,新铁匠击鼓而舞。“打铁节”跳大鼓舞,除表现出基诺族对祖先的崇敬外,还表现了基诺人由采集、狩猎的原始石器时代向铁器时期刀耕火种的农耕时代的转变。

大鼓舞的动作主要是屈腿、举手、转身。跳舞者先是双脚站自然步,双手握鼓槌自然下垂,然后是左脚前伸脚跟着地,左膝弯曲,双腿颤动,左手握锤举至头顶,右手握锤垂于右胯,再将左手放下,右手举起,作转身动作后变换左右脚的姿势。大鼓舞有专门的舞曲,经文化部门调查记录的曲调有《特模阿咪》(即过年调)《乌悠壳》(意为拜灵)《厄扯锅》。《特模阿咪》是最古老的大鼓舞歌调,由徵、宫、羽、商、角五音阶组成,速度缓慢,歌者在大鼓前手持鼓槌或镲边歌边舞,表现过年的喜庆气氛。

现状发展

基诺族大鼓舞蕴涵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有一定的艺术性和观赏性。随着时代的发展,基诺族文化传承在社会的飞速现代化里大大的停滞,甚至有“消解”的迹象,一度只有3名年过七旬的老人尚能掌握大鼓舞仪式的全过程及全部舞蹈动作,已处于极度濒危的境地。

2006年,基诺族大鼓舞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年12月,基诺乡文化站成立“基诺大鼓舞传习所”,指定了文化传承人,制定了“大鼓歌舞”的传承方案。许多因为各种原因失去了自己的大鼓的村寨,也开始着手重新制作属于自己村寨的大鼓,重塑属于自己的文化符号和文化内涵。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