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锅庄舞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舞蹈》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第七节 锅庄舞

起源与流派

“锅庄”一词由来已久,是“卓舞”的俗称。“卓”是藏语的译音。根据昌都县锅庄的歌词和民间的传说来分析,“卓舞”这个民间古老的舞蹈形式,早在吐蕃时期就存在了。后来逐步演变为歌舞结合、载歌载舞的圆圈歌舞形式。

《清史稿·乐志》将“卓舞”音译为“郭庄”,近代又称“歌庄”。《卫藏通志》认为“锅庄”是围着支锅石桩而舞的意思。《西藏舞蹈概说》记载:以前的康定一带,有一种商业性组织叫“锅庄”,这类商行收购土产、代办转运、设有客栈,沿途过往的藏族商贾常携马帮宿居其中。晚上,他们往往在院内空地垒石支锅、熬茶抓糌粑,茶余饭后不时围着火塘歌唱跳舞,以驱一天的劳累与疲乏,在恶劣环境中保持旺盛的精力。

锅庄是藏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歌舞形式,所有的藏族同胞都会在节日喜庆聚会的时候,自发地进行群体性的锅庄舞表演。对于藏族同胞来说,锅庄舞不仅是一种舞蹈,更是本民族人民在一起沟通和交流情感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从锅庄舞的站队方式就能体现出来,锅庄舞以固定的圆圈形式排列,人多圈大,人少圈小,从不改变这种排列。在这种排列下,每个参与锅庄舞蹈的人都是面对面,都能看到每一个舞蹈的人的表情和动作,能更好地体会到其余参与者的情感。

锅庄规模和功能各有不同,分为用于大型宗教祭祀活动的“大锅庄”、用于民间传统节日的“中锅庄”和用于亲朋聚会的“小锅庄”。也有将之区分成“群众锅庄”和“喇嘛锅庄”、城镇锅庄和农牧区锅庄的。另外,锅庄还有古旧锅庄和新锅庄之分,古旧锅庄带有祭祀性质,宗教界和老人大都比较喜欢此调,歌词内容和舞步形式等都比较古老,如《莲花生大师的诞生》《建立桑耶寺》《金碧辉煌的寺院》《银光闪烁的王宫》《福气财运降此地》《丰收啊丰收》等,跳这种舞时,只能唱专用歌词,不能改动,舞蹈一般都具有缓慢、稳健、古朴、庄重等特点。新锅庄是青年人喜爱的歌舞,歌词内容、舞姿都比较灵活,多反映农牧业生产的发展和经商贸易活动,如《北方大草原》《白瓷碗里聚三色》《在金坝子的上方》等。

锅庄舞的舞步分为“郭卓”(走舞)和“枯卓”(转舞)两大类。“郭卓”的步伐是单相的朝左起步,左右两脚共举七步为一节,轮回起动,由慢转快,步数不变,舞步比较简单,参跳人易学,故人数甚众。“枯卓”的舞姿多样,种类较多,常跳的有二步半舞、六步舞、八步舞、六步舞加拍、八步舞加拍、猴子舞等。

目前状况

“锅庄舞”是由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的迪庆锅庄舞,西藏自治区的昌都锅庄舞和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的玉树卓舞一起申报的“非遗”项目。

迪庆锅庄舞

迪庆锅庄舞表演

迪庆藏族锅庄舞,广泛分布在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根据从丽江石鼓轿子村出土的唐代藏文画像碑中的舞蹈形象推测,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迪庆藏族锅庄舞以德钦县奔子栏镇和香格里拉市沾塘镇、小中旬镇的最有代表性。奔子栏在待客时以锅庄歌舞形式表现系列礼仪程序,有“祝福锅庄”“逐客锅庄”“赞颂锅庄”“相会锅庄”“辞别锅庄”“挽留锅庄”“送别锅庄”“祈福锅庄”等种类。在全国各藏区十分罕见。香格里拉锅庄分古、新两种,“擦尼”是古锅庄,歌词内容、舞步形式都较古老,具有浓厚的祭祀性质,有专门的动作和歌词,多为宗教界和老年人喜爱;“擦司”是新舞,系随着不同时代而新编的歌舞。迪庆藏族锅庄的歌、舞、词都很丰富,唱词以三句为一段。凡遇喜庆佳节、新居落成、婚嫁喜事,人们不分男女老幼都要聚集在一起跳个通宵,表示欢庆和祈福。迪庆藏族锅庄包含着丰富的藏族文化内涵,形式完整多样,地域特色鲜明,民族风格浓郁,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其中蕴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社会价值。

昌都锅庄舞

昌都锅庄舞表演

昌都是康巴文化的中心,也是著名的“锅庄”发祥地。在西藏,昌都锅庄广为流传。每逢节日、庆典、婚嫁喜庆之时,广场上、庭院里男女相聚,围成圆圈,按顺时针方向边歌边舞。男性穿着肥大筒裤,女子脱开右臂袍袖披于身后,男女各站一边,拉手成圈,分班唱和。通常由男性带头起唱,女性随后唱和,歌声嘹亮,穿透力很强,显现出健美、明快、活泼的特点。

昌都锅庄可分为农区锅庄(包括城镇)、牧区锅庄、寺庙锅庄三大类。昌都锅庄充分表现了藏族人民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情豪迈的民族特性,显示出一种力量的美和民族自豪感。2001年,昌都县被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命名为“锅庄艺术之乡”。

玉树卓舞

玉树卓舞表演

玉树卓舞流传于青藏高原腹地青海省西南部的玉树藏族自治州一带。卓舞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至今还保留着很多远古时代的痕迹,卓舞种类繁多,其内容以对家乡、自然风光等的歌颂为主,同时广泛反映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玉树卓舞完整的演出分祭奉神佛的序舞、表现广泛内容的正部、祝福吉祥的尾声三个部分。按功能可分世俗性较强的普通卓舞和宗教色彩很浓的“法”卓(藏语称“曲”卓)两类,整体结构由从慢到快两部分组成,以载歌载舞的形式进行表演。动作主要围绕甩袖来进行,表演时常常有几十人、上百人共同参与。舞者的袖子很长,全都拖在地上,男子舞蹈甩袖幅度大,动作优美潇洒,手臂旋转自如,运动路线变化多样;腿部的动作幅度也很大,需要配合着手臂的甩袖作抬腿、撩腿、转身等大幅度的跳跃、移动,动作路线以弧线为主,周身协调配合。整个舞蹈节奏鲜明,气势磅礴,将男性阳刚、帅气之美充分展现出来。女子舞蹈动作柔美流畅,甩袖和脚下动作基本与男子舞蹈相近,但幅度较小,展现出女性柔美秀丽和温柔端庄的特性。

卓舞具有广泛的民众和社会基础,其丰富的表现形式、独特的风貌、精湛的技艺、强烈的个性为广大群众所称誉,在藏族歌舞艺术中具有广泛的代表性和显著的典型性,显示出很高的艺术价值。

现状与发展

为了继承和发扬昌都锅庄这一优秀的传统民间文化,昌都县委、县人民政府于1985年成立了半专业性质的县乌兰牧骑文艺演出队。几十年来,县乌兰牧骑演出队始终把锅庄作为“镇团之宝”,在汲取民间锅庄营养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吸收了现代歌舞所具有的时代特征,加强了传统舞蹈的节奏和旋律,增加了传统舞蹈的时代性和欣赏性,使传统的民族歌舞得到了继承和发展。2003年开始,昌都县文化局和民间艺术团更是把锅庄艺术作为保护和继承民间文化、创出品牌效益的着力点,通过深入基层走访、广泛收集材料、邀请老艺人现场歌唱讲解等,对流传于民间的锅庄进行词、谱记录和整理,并对队员们进行培训、传授,重新录音,完成了70余首锅庄唱词的记录、整理,并与影视公司联合制作了首张昌都锅庄专辑——《嘎昌都》,使这一民间艺术瑰宝得到了保护和继承。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民间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