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空中舞蹈:维吾尔族达瓦孜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杂技与竞技》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0字

空中舞蹈:维吾尔族达瓦孜

维吾尔族达瓦孜名片

姓  名:

起源时代:

流行区域:

流行民族:

竞赛时间:

简  介:

“达瓦孜”又称“达而哈齐克西”,是维吾尔族古老的传统杂技与体育相结合的表演艺术。“达”在维吾尔语是“悬空”之意,“瓦孜”是指嗜好做某件事的人。“达瓦孜”一词,意思是高空走大绳表演。在中国古代,走索一类的高空技巧很早就存在了。汉文史籍中的名称也各异,有“走索”“走软索”“踏索”等。明清时也称其为“铜绳技”,现在一般称之为“高空走绳”。“达瓦孜”作为维吾尔族人民世代相传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之一,多在喜庆节日期间举行。

“达瓦孜”追根溯源

“达瓦孜”几经兴衰,以它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风格特色,精湛的技艺和惊险的表演流传至今。据史料记载,“达瓦孜”源于两千多年前的西域,汉代传入中原,曾在南疆维吾尔族聚居地盛行。最早记载这一技艺的大约是东汉时期的著名科学家、文学家张衡(公元78—139年),他在《西京赋》中记载:“临回望之广场,呈角抵之妙戏……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描述了两位艺人索上相逢的情景。

在新疆博物馆保存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的佛像中,有两个手持平衡杆、腿向上翘的佛像,其形象酷似现在的达瓦孜动作。据维吾尔族史诗《白头巾女神》记载,早在维吾尔族信仰萨满教的时候,人们就在丰收时节架起绳索,弹奏琴弦,在高空的绳索上表演各种惊险动作。此外,在《突厥语大词典》中也有“人们表演了达瓦孜,在绳索上做了表演”的记载。清代,达瓦孜还流传到京都,在皇宫内表演。清代福庆在《异域竹枝词》中写道:“高架双竿与屋平,铜绳盈丈两头横;持裙莫漠留飞燕,看取凌风蹑影轻。”在古代,达瓦孜艺人的足迹不仅出现在我国一些重要的城市中,他们还曾沿丝绸之路到达阿富汗、印度、埃及等地进行过表演。

“达瓦孜”的表演器材与形式

达瓦孜表演

达瓦孜表演

达瓦孜表演的场地大而平坦,一般长100米,宽80米。达瓦孜表演的器材主要包括以下几类:一是主杆,高30米以上,长1米以上,直径30厘米以上的圆木连接而成。顶端横接长1.5米,宽80厘米的拱形木板,以红布覆盖,称牌楼,上插彩旗三面。牌楼下连附一根横木,长2.8米,左右等长。右端两绳系一条横杠为单杠,左端两绳端挂铁环如吊环。二是主索,长80米,上接牌楼,下系地面木桩,与主杆成45度俯角。主索由交叉的支杆从两处支撑分成三段。长支杆12米,短支杆9米。三是固定索,起着固定主杆、主索及相关设施的作用。

维吾尔族的达瓦孜表演,包括地上和空中两部分。地上动作有翻筋斗、空翻、弹板、月牙弯刀术、飞刀等。空中动作又分索上动作、杠上动作、吊环动作以及艺术表演和魔术等项内容。此外,达瓦孜还包括武打,即古代维吾尔族的武术、武艺,其中有两人对打,也有多人格斗。

拓展阅读

高空王子——阿迪力·吾守尔

阿迪力·吾守尔,维吾尔族,祖籍洛浦县布雅乡。1971年出生于新疆英吉沙县一个贫苦的“达瓦孜”世家,从小受到“达瓦孜”艺术熏陶,耳濡目染。在很小的年龄就能在3米高的空中如履平地,10多岁便在这个家庭中脱颖而出。成为这个家庭中最杰出的“达瓦孜”第六代传人,先后打破并创造5项走钢丝吉尼斯纪录。

在1982年,年仅11岁的他,参加了在内蒙古举办的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1997年7月4日,阿迪力没带任何保险绳,仅用13分48秒就徒步走完600米跨越长江三峡高空钢绳,首次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在接下来的挑战和表演中,他多次打破高空走钢丝世界纪录,在2002年被誉为“高空王子”。2007,阿迪力·吾守尔被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杂技与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