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紫燕凌空:朝鲜族秋千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杂技与竞技》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0字

紫燕凌空:朝鲜族秋千

朝鲜族秋千名片

姓  名:

起源时代:

流行区域:

流行民族:

竞赛时间:

简  介:

秋千,是我国民间一项喜闻乐见的大众化娱乐活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据相关资料记载,秋千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后传至中原地区。西汉时已经相当普遍。到唐朝,“秋千之戏”已经固定为寒食节的传统习俗之一,自此以后的各个朝代,秋千运动一直广泛流行,长盛不衰。

朝鲜族秋千的起源与发展

荡秋千是朝鲜族妇女十分喜爱的民间游戏,目前已经成为我国民族民俗体育运动的竞技项目之一。朝鲜关于荡秋千的文献记载最早见于13世纪初期,在高丽史《崔忠献传》一书中,就有“端午忠献设秋千戏,于柏洞官,宴文武四品以上三日”的记载。从这个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荡秋千活动已经盛行于王宫贵族阶层。在当时,秋千、跳跷跷板、摔跤已经成为广大市民阶层非常喜爱的文化娱乐活动。

到了朝鲜李朝时期,秋千广泛流行于市民阶层,并发展为大规模的竞赛项目。15世纪,朝鲜已在出现了在秋千绳上系响铃,测量荡秋千的高度来定胜负的比赛。历史上,凡是有朝鲜族人聚居的地方,就有荡秋千的习俗,尤其是在端午节、中秋节荡秋千最为有名。

朝鲜族秋千独特的制作方法与玩法

早期的朝鲜族制作秋千时,常常是把2根长8~9米的绳子系在山坡、河岸的大树的枝丫上,或者干脆系在自家大门的两根柱子上。朝鲜妇女身着彩色长裙,踏上秋千板,凭着腰部、臂部的力量向前后摆荡,越荡越高,如紫燕凌空,自由自在。

随着时间的推移,出现了立架系索的秋千,将两根木杆按梯形树立,高约10~12米,两柱之间横架一根圆木。将合掌心粗细的两条绳索系在横上,绳端系上踏板,板宽三四十厘米;秋千架的高度根据人的身高和年龄特征来选择,架子要牢固;荡板最少要能容下双脚;荡绳要结实,秋千的两边绳子上各拴一个布带系在手腕上,防止滑落,从而加强了安全性。

秋千比赛方式有荡高和踢铃两大类,其中又分单人荡和双人荡两种。荡高秋千,是指荡秋千时以荡的高度来取决优胜。计高度的方法是在杆上系高度线,在规定的时间内,以碰线次数多者为胜。踢铃秋千,是将铃杆上的铜铃固定在一定的高度,荡秋千时碰响铜铃的次数越多,谁就是优胜者。

知识链接

中国少数民族秋千活动一览表

秋千是我国许多少数民族喜爱的民俗运动,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各民族打秋千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不同的秋千文化内涵可以折射出不同民族特有的文化习俗,体现独特的文化特征。

(注: 名称 民族 流行区域 竞赛时间 活动特点 荡秋千满族 辽宁、吉林、 黑龙江等地 每年正月、 清明寒食 每当农闲时节,将秋千架竖在打谷场上,或 挂两条绳于老榆树,下系木板。有单人荡、 双人荡,以荡高低论胜负。 轮子秋土族 青海、甘肃 等地 春节期间 轮子秋活动,大都在平整宽阔的麦场举行。 设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石磙倒栽场上, 在3米长的一根木头中间钻一小洞,套在石 磙轴上,两边吊绳坐人,使之转动;另一种 是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同车轮竖立起 来,抵地的一扇车轮压放巨石,朝上的一扇 车轮上绑一架木梯,梯子两端系上皮绳。两 人相向推动木杆,旋转后随着惯性分别坐在 绳圈内。土族轮子秋,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物遗产名录。 转轮秋 千(萨哈尔地) 维吾尔 族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 农闲时节 传统的“萨哈尔地”,一般由高15米的主轴、 木轮、轮杆以绳索联结而成。主轴垂直立于 地面,轮杆套于主轴底部,由2组(各4人) 向同一方向推转。 二人秋 柯尔克 孜族 新疆维吾尔 自治区及黑 龙江富裕县 农闲时节 柯尔克孜族的二人秋有其独特之处。在两副 约3米高的固定于地上的三脚架中间,搭上 三股套马的缰绳,使其下垂离地约二三十厘 米。参与活动两人相对而立,各自腰背部搭 上一股缰绳,手臂展开扶住绳子,两人的双 脚一齐踏在另一根绳子上。)

续表

(注: 名称 民族 流行区域 竞赛时间 活动特点 磨秋彝族 云南、四川、 贵州和广西 等地 农闲时节 磨秋一般用长约2.5米,直径为15厘米的硬 木固定于平坦的地面上,露出1.2米。顶部 用铁或圆木做成磨心,将一根8米长木,中 间凿有一个孔的横杆套在磨心上。距杆头1 米处缠红、黄、绿各色纸并绑上大红花,磨 秋运转起来美丽夺目。 磨秋哈尼族 云南省滇南 红河和澜沧 江一带 “苦扎扎” 节(农历 五月) 比赛时,在磨秋桩顶端横架的松木秋杆两端 坐人,一边一人,其中一人用力猛力蹬地, 便腾空而起,对方双脚落地,秋杆反复起落 飞旋不停。 阿浅拉祜族 云南省澜沧 江流域的思 矛、临沧两 地 农闲时节 阿浅分荡秋和磨担秋两种。荡秋是用藤索拴 在大树上,活动形式包括单人和双人两类; 磨担秋,既有两人游戏,也可多人一同参加。 打秋千纳西族 云南省丽江 市等地 白水台祭 天(二月八)、春 节期间 纳西族秋千分磨担秋和荡秋两种形式。一般 在大树的枝干上挂起竹绳和麻绳开展活动。 秋千羌族 四川省阿坝 藏族羌族自 治州等地 农历初一 羌族中流行的秋千主要有观音秋和荡秋两种 形式。观音秋又名纺车秋,形如纺车竖立, 轮高2米,轮上4个座位,一次可供4人玩耍。 荡秋与汉族地区秋千基本一样。 磨秋普米族 云南省兰 坪、丽江等 县市 “吴肘”节(每年农历的最后一天开始,历时4天) 磨秋为一根1米多高的木柱在场地上竖起, 柱子的顶端装有一根能上下左右旋转的圆 木。游戏时,两边人数相等,骑坐在秋头的 人用力蹬地,磨秋随即旋转起来。)

续表

(注: 名称 民族 流行区域 竞赛时间 活动特点 秋千景颇族 云南省傣族 景颇族自治 州等地 农闲时节 景颇族秋千为荡秋,其方式是用藤子吊在树 上进行。比赛分单人和双人两种。 车秋阿昌族 云南省傣族 景颇族自治 州等地 农闲时节 车秋,因整个秋架似马车的车轮而得名。车 秋的车架为两根顶端开衩的粗树桩埋地下做 成,然后再在树杈中担一根横梁并浇上油脂 润滑,横梁上成90度装上四个长框;最后 再顶端装上吊索即成。 秋千土家族 湘鄂川黔毗 邻的武陵山 地区 农闲时节 秋千架一般设在晒谷坪,用6根10米高的杉 树扎成两个三角架,中间相距3米。再在2 个三角架之间横放一棵杉树,将两根约6米 高的竹子系在横杠上。两竹之间相距1米, 底端用一块木板连接并固定。 打磨秋土家族 湘鄂川黔毗 邻的武陵山 地区 农闲时节 土家族磨秋,一般安装在一块约20平方米的 平地上。磨秋的磨桩,是用一根长约2米的 圆木,在其上端削细作磨心,下端栽入地中 后做成。然后用另一根20厘米的圆木捆成小 木排,于其重心处凿圆孔,套安在磨桩上。 秋千白族 云南省大理 白族自治州 等地 农闲时节 秋千架用12根木杆,每边6根搭成。其中4 个较粗,叫“门槛柱”,代表一年四季和东 南西北。12根木杆则象征12个月。搭秋千 架的木杆用新布裹上,每根8米,上面搭上 犁田用的牛档作横竿,栓上藤子即成。)

续表

(注: 名称 民族 流行区域 竞赛时间 活动特点 磨秋壮族 广西壮族自 治区、云南 省文山壮族 苗族自治州 等地 农闲时节 族磨秋的形制如下,又竖一直木于地,以一 横木凿其中,合于直木头上,二人一左一右, 扑于横木两梢头为戏。 秋千布依族 贵州黔南、 黔西南布依 族苗族自治 州等地 农闲时节 布依族秋千主要有观音秋和夹板秋两种形 式。观音秋又称十字秋,外形似水车。游戏时, 由4人同时在秋千打转。夹板秋又称磨秋, 打磨秋时一人着地转到秋板,另一人向上翘 起做动作。 秋千苗族 贵州、湖南、 四川、广西、 湖北、海南 等省区 赶秋节(农历立秋) 苗族秋千以集体打秋和打秋时唱歌为主。秋 千形式上,有单人秋和双人秋;其中多人秋 中最具特色的是八人秋。 秋千高山族 台湾省台湾 本岛的山地 和东部沿海 纵谷平原 农闲时节 秋千结构,一般用4 根毛竹三脚竖立地上为 架,尾部相捆,中悬一条绳索,索头盘圈站人。 流行于台湾各地的秋千,比试的多是荡的姿 势、高度以及荡到最高点时的翻转次数。)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杂技与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