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银球流转:珍珠球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杂技与竞技》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银球流转:珍珠球

珍珠球名片

姓  名:

起源时代:

流行民族:

流行区域:

简  介:

满族珍珠球比赛

珍珠球是满族传统球类体育项目。最初的珍珠球运动,是由模仿采“珍珠”的劳动情景演变而来。珍珠,满族称“尼楚赫”,满族人把珍珠当作光明和幸福的象征。“采珍珠”这项体育活动来源于满族民间,运动器材比较简单,场地的选择也不严格,具有广泛的群众性,适合在山区和农村开展。至今,在一些满族聚集的村屯,仍有开展这项体育活动的习惯。

明朝中期,生活在东北黑水白山之间的满族先民女真人就在江河中去采捕蛤蚌,获取珍珠。在清太祖努尔哈赤时代,满族青年男女,于采珠和欢庆收获之际,常常在陆地上用“绣球”比作大珍珠,竞相往鱼篓里投,投中者则预示着未来采到更多的珍珠。后来,为了表示出与风浪搏斗的艰险,把含有珍珠的蛤蚌神化了,而“蛤蚌精”在张开贝壳的同时,还要防止着珍珠不被夺走。为了把这一情景融入人们的娱乐活动中去,于是一种攻防兼备的民族球类项目“采珍珠”就出现了 [1]

最初的“采珍珠”运动,因为是模仿采“珍珠”的劳动场景而产生的,所以仅仅作为一种游戏。只是用布包或绣球代表珍珠,场地被划分成“威呼(满语:船的意思)区”“蛤蚌区”“河区”三个区域。将运动员称作“采珠人”,更为有趣的是被称作珍珠的球被做成白色,模拟珍珠的颜色,防守队员的球拍不但形状上被模拟成蛤蚌状,花纹、颜色也全部和蛤蚌相似。

在比赛中,“河区”中的“采珠人”千方百计把“珍珠”传递给“威呼区”的“采珠人”,“威呼区”的“采珠人”要网兜接住“河区”中的“采珠人”抛过来的“珍珠”而“蛤蚌区”的“蛤蚌精”就会挥舞着球拍阻挡从“河区”传递到“威呼区”的珍珠。整个运动过程完全模拟现实的劳动场景,散发着浓郁的满族劳动人民的生活气息。

经过长期的发展和改进,现在的珍珠球比赛固定在长26~28米,宽14~15米的长方形场地上进行。比赛时,每队上场7人,得分区内有1名队员手持抄网接球得分,封锁区内有2名持蛤蚌(球拍)的对方队员阻挡进攻队员向得分区内投球,水区内双方各有4名队员负责进攻或防守。水区的进攻队员运用传、拍、滚、运等技术,向站在得分区的本队队员投球,得分区内的队员用抄网抄得本方队员投来的球即可得分。在规定的时间内,得分多者为胜队。

知识点击

现代珍珠球活动器材简介

珍珠球活动的器材有球、球拍和抄网。

比赛用球

1.外壳用皮革或橡胶制成,内装有球胆,表面应有珍珠(白)色。也可用小手球、儿童排球、儿童足球代替。

2.球的圆周长54~56厘米,重量300~325克。

比赛球拍

1.球拍为蛤蚌壳形状,用具有韧性的树脂材料制成,颜色最好与蛤蚌壳颜色相仿。

2.球拍部分长35厘米,最宽部分25厘米,厚度0.3~0.5厘米。

3.球拍边缘要用橡胶或软质材料包裹,宽度不超过0.4厘米,厚度不超过0.2厘米

4.拍柄为椭圆柱形。长15厘米,最大直径4厘米。

5.球拍总长50厘米,重量390~410克。

比赛抄网

1.抄网兜口为圆形,网圈用圆形金属条制成。圈条直径0.4~0.42厘米,兜口直径25厘米。

2.网兜用细绳或尼龙绳织成,网深30~35厘米,网眼为3~3.5厘米。网兜颜色应为深色。

3.网柄为圆柱形,长15厘米,直径3~4厘米。

4.抄网重量为180~250克。


[1] 崔乐泉:《中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贵州:贵州民族出版社,2011年。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杂技与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