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一脚乾坤:蹴鞠
所属图书:《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杂技与竞技》 出版日期:2017-01-01文章字数:字

一脚乾坤:蹴鞠

蹴鞠名片

姓  名:

起源时代:

流行区域:

简  介:

蹴鞠表演

在中国古代文献中,蹴鞠最早的名字叫“蹋鞠”,又称“蹙鞠”“蹴圆”和“筑鞠”等。“蹴”“蹋”的意思是用脚踢;“鞠”“圆”的意思是指皮质类的球。“蹴”和“鞠”连在一起的意思是用脚踢球,即为“足球”。关于蹴鞠的起源,目前学术界主要有黄帝、殷代及战国三说。从现有的文献记述中对蹴鞠在临淄一带盛行程度分析,蹴鞠在战国时期的临淄已经是一种非常普及的娱乐活动,因此其起源时间应该早于战国。

春秋战国——齐国都城临淄广为流行

春秋战国时期,临淄城傍河而建,经济发展迅速。据《史记·苏秦列传》记载:“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击筑、斗鸡、走犬,六博、蹋鞠者。”这一史料表明齐国都城临淄的居民生活富裕,人们经常参加各种娱乐活动,其中蹴鞠就是当地深受欢迎的项目之一。

蹴鞠之所以在齐国临淄广为流传,与其发达的政治和先进的经济是分不开的。战国时期,齐国经济发展最为迅速,都城临淄成为全国工商业最发达的繁华都市和齐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生活富庶,为市民从事文体娱乐活动提供了物质条件。

此外,据《西京杂技》等文献记载,蹴鞠这项运动在战国时期不仅仅局限于齐魏等北方地区,在楚国等南方地区也已很普及了。

秦汉时期——蹴鞠运动初步规范化

在秦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进入一个短暂的低落期,但是进入汉代后,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蹴鞠运动又开始兴盛起来并出现了第一次高潮。从汉初一直到三国,蹴鞠运动广为流行,出现了专门的蹴鞠场地——“鞠城”和以毛发填充的“实心”鞠,同时还盛行着以音乐伴奏为主的“蹴鞠舞”。

蹴鞠运动发展到汉代,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已与战国时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此时蹴鞠运动主要分为两种基本形式:表演与讲练。蹴鞠表演是以展现控球技巧和踢球技巧为主的蹴鞠活动,在这种蹴鞠表演中,没有对抗性的激烈活动,有的只是球类的娱乐性和令人眼花缭乱的踢球技巧,这就是蹴鞠在汉代被列入“百戏”中的原因。另一种是具有竞技性和对抗性的蹴鞠运动,称作“讲练”,也是军事训练的内容。这种比赛多是在专门的球场中进行,具有竞赛决胜负的规则。

汉代军事上由于蹴鞠运动的引入,不仅极大地锻炼了士兵的身体素质,弥补了骑马训练只训练上肢部分的不足,还极大地激发了士兵的锻炼兴趣。故刘歆《七略》有云:“今军士羽林无事,使得蹋鞠。”这说明蹴鞠是军中士卒的训练项目。正因如此,蹴鞠运动在汉军中颇受欢迎。三国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争不断,蹴鞠一直被用做军事用途。骑马、射箭和蹴鞠成为了当时军事上主流的训练项目。

除了军事训练项目,蹴鞠活动还广泛流行于上层社会。汉代帝王中,汉武帝与汉成帝都是蹴鞠的拥趸。据《汉书·枚乘传》记载,汉武帝出巡各地,必有“弋猎、射驭、狗马、蹴鞠、刻镂”。在汉代贵族中,蹴鞠活动也开展得非常普遍,贵族之家都盛行“隆材鼎力,因鞠斗鸡”的娱乐方式,他们还自建蹴鞠场。如陆机的《鞠歌行序》中就记载了,东汉“伏波将军”马援的儿子马防宅第中就设有鞠城,文献中还记载了“鞠城弥于街路”,也就是说鞠城围墙已经延伸至邻近的街道。此时蹴鞠活动在民间也极为普及,并成为一种时尚运动,到处都是“康庄逐驰,陋巷蹴鞠”的情形。正如《会稽典录》所云:“上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

秦汉时期的蹴鞠活动已经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善的竞赛规则。据东汉李尤的《鞠城铭》记载:“员鞠方墙,倣像阴阳。”“法月衡对、二六相当。”即“鞠”是圆形的,球场四周围着方墙,象征着天圆地方,阴阳相对。竞赛中,效法月份,双方各6人,共12人进行对阵互相抗衡。蹴鞠健全的竞赛规则,反映出此时的蹴鞠已经具备了现代足球的比赛规模了。

唐宋时期——蹴鞠运动进入鼎盛时期

唐宋时期蹴鞠运动发展进入一个鼎盛时期,无论从鞠的构造、场地设置,还是规则的演变与竞技特点,都有了极大的进步。此时,蹴鞠在军事训练中的作用已逐渐丧失,逐步向民俗化、娱乐化、游戏化的方向发展。蹴鞠作为一项普遍的运动,深受宫廷贵族和民间大众的喜爱。

进入唐代,鞠的制作有了重大改革,由以往结毛而成的实心球发展成为充气的空心球。这种鞠弹性好而且轻便,它的出现,使古老的蹴鞠运动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制鞠工艺的改进,同时也推动了蹴鞠运动的发展,使其成为一项既娱乐健身又方便推广的体育活动,深受宫廷和民间的喜爱。史料记载唐文宗幸勤政楼观“蹴鞠”、唐僖宗“好蹴鞠”等。唐朝由于各民族文化的融合,盛行于中原地区的蹴鞠在各民族之间也得到了迅速的传播。

唐代蹴鞠的形式多样,主要形式有两种。一种是带球门的蹴鞠运动,此类蹴鞠运动重竞技型的形式,整个足球场地的两端各有一个球门,和今天的十分类似,球员通过越过场地破门得分获胜;另一种是无球门的蹴鞠活动,此类蹴鞠运动重技巧型的形式,这种蹴鞠方式不拘于场地限制,通常在庭院或大街上就可以进行。

两宋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与都市生活的日益丰富,以蹴鞠为代表的球类活动成为人们乐此不疲的活动形式。在当时的宫廷中,蹴鞠是御宴和招待外宾必不可少的娱乐项目之一。由于蹴鞠活动的盛行,还出现了专门咏唱蹴鞠之戏的歌曲。还有商人专门开设了“蹴鞠茶坊”,供蹴鞠爱好者一边品茶、一边闲侃蹴鞠。

宋代,鞠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严格,蹴鞠所用球的壳已从8片皮的缝制形式发展为由10片或12片牛皮缝制后充气而成。这一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专门制作鞠的手工业作坊,出售各种品牌的商品鞠,据《蹴鞠图谱》记载就有41个品种。制鞠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蹴鞠技术的发展;而制鞠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由此可见,宋代蹴鞠之盛。

到了宋代,蹴鞠的发展更为注重技巧,衍生出了花法蹴鞠。花法蹴鞠种类繁多,使身体的更多部位得到了锻炼。花法蹴鞠由于技术的变幻莫测,使得蹴鞠运动的游戏娱乐性和观赏性大为增强,一时间成为了炙手可热、参与人数众多的休闲娱乐活动,无论是普通百姓还是达官贵族都陶醉其中,不可自拔。

元明清时期——蹴鞠运动逐渐由盛转衰

元明清期间,具有几千年历史的蹴鞠运动逐渐由盛转衰。妇女和儿童广泛参与其中,成为蹴鞠运动的主体,蹴鞠运动竞技功能逐渐消失,娱乐功能占据主流。

在元代的民间,女子蹴鞠有了很大的普及,还出现了女蹴鞠艺人。此时男女同场蹴鞠成为一种娱乐,一方面拓展了蹴鞠娱乐的社会意义,另一方面妇女踢球作为一种技艺供他人欣赏,发展成为青楼妓女待客的手段。

明朝,传统的蹴鞠活动仍然较为流行。多见于皇室贵族、宫女、杂技艺人、儿童及文人中。蹴鞠作为一种消闲娱乐的活动方式,其竞赛对抗性已经大大减弱。此时不设球门的比赛方式成为主要形式,对赛制踢法已经不再重视。

进入清代,蹴鞠活动已主要成为妇女、儿童的游乐内容。蹴鞠活动虽然在清代逐渐走向消亡,但上千年的蹴鞠运动影响,在民间并未完全消失。爱好溜冰的满族人就将其与滑冰形式结合起来,发明了“冰上蹴鞠”这一运动形式。

拓展阅读

美人蹴鞠

在中国古代,女子蹴鞠因为以表演为主,对从事蹴鞠女子的容貌、身段、技艺都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女子蹴鞠在古代又称为“美人蹴鞠”,它体现的是女子在蹴鞠时的一种特有的阴柔之美。

我国古代的女子蹴鞠运动由来已久,秦汉时期就出现了女子蹴鞠。在河南登封启母阙画像石上,有一幅女子“蹴鞠图”,动态优美,活泼可爱,具有舞蹈的韵律感。而其左右有跽坐者,大概是伴奏的乐队。画面内容显然是属于表演性质的蹴鞠舞形象。

唐代是我国封建经济和文化高度发展的时期。此时,由于蹴鞠的鞠体减轻,使得女子蹴鞠更为盛行。唐代宫廷尤其盛行女子蹴鞠。宫女们踢蹴鞠的形式同踢毽子差不多,没有激烈的对抗与竞争,讲求技艺高超、姿态优美,称为“白打场户”,即不用球门,每人独个儿踢,用脚、肩、头、背等部位与球接触,不让球落地。也可以进行比赛,比谁玩得久而球不落地,比谁玩法多样为优胜。女子蹴鞠除白打场户外,还有二人场、三人场,都是对踢。宋代民间女子也非常喜好蹴鞠,闲暇时都会与家人、朋友聚到一起以蹴鞠运动进行娱乐。湖南省博物馆馆藏的宋代蹴鞠纹铜镜中,就有描绘青年男女踢球的情景。

元代女性社会地位的改善使得女子蹴鞠运动得到新的发展,上至达官贵妇下至妓院妓女,都在蹴鞠娱乐中消闲健体,以求身心的自由解放。元代女子的蹴鞠运动,在唐宋女子蹴鞠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变化,技巧性更强,动作多样化,更加适宜女子的生理特点,主要使用脚、膝、肷三个部位,也可以使用肩。此时,女子蹴鞠运动又有了新的发展,甚至出现了培养女子蹴鞠者的专门机构——“仕女圆社”。

明代,传统蹴鞠活动成为皇室贵族、宫女、仕女等女子流行的休闲娱乐活动。此外,明代还出现过不少女子蹴鞠的“职业运动员”,她们凭着一身绝技,四处表演,时人为之惊叹。明代画家杜堇绘有《仕女蹴鞠图》,描绘了仕女们在花园中玩蹴鞠的情景。

非常遗产·中国元素.杂技与竞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