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杨丽萍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4339字

杨丽萍

一、与生俱来的舞蹈天赋

杨丽萍

1958年11月10日,杨丽萍出生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洱源县的一个农民家庭,在兄妹4人中排行老大。

杨丽萍的家乡——素有“温泉之乡”美誉的洱源,是一个风景秀美,充满诗情画意的地方,那里聚居着以白族为主的23个少数民族,舞蹈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对杨丽萍来说,舞蹈是她与生俱来的天赋。自从记事以来,她就常常和乡亲们一起唱歌跳舞。“一到晚上,村寨里的年轻人就聚在小油灯下跳舞。遇到有月光的夜晚,我们就三两一群到小河边载歌载舞。”

5岁那年,杨丽萍的父母离异,于是,身为长女的她和母亲一起挑起了家庭的重担。种地、砍柴、挑水、做饭,都是她每天必须要做的。那时,虽然生活清贫,但她依然感到非常快乐:“在我的记忆中,伸手就可以摘到桃子吃,出门就可以见到一条清澈的河水,你可以在那儿洗菜、打水。有时我躺在河边,抬头看流云无穷的变化、树影的婆娑,完全是一种美好的景象。我觉得美极了,幸福极了。”

渐渐地,只要一看到周围的美景,杨丽萍心中就会涌起一股想要翩翩起舞的冲动:“无须任何人来教,你自己就会感到一种韵律,跟着它张嘴、迈步,就是歌,就是舞蹈了。”“你可以跟一朵白云学,可以观察一只小蚂蚁看它们怎么动,还有蜻蜓点水、孔雀开屏,多着呢!”

正如杨丽萍所说,家乡的生活教会了她跳舞,培养了她即兴而歌、即景起舞的天性,为她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只要留意,处处都是舞蹈,就连追赶野兽的动作也是舞蹈。”

后来,每当逢年过节大家聚在一起狂欢纵舞时,杨丽萍总是显得格外耀眼。她常常会别出心裁地跳出一些独特的舞步,而且比传统动作更优美、更有韵味。就这样,她的舞技慢慢出了名,还传到了别的村寨。有一次,邻村的人用一包红糖“收买”了她,请她前去跳舞,杨丽萍高兴地大跳特跳,村民们看了都拍手叫好。

1967年,9岁的杨丽萍随母亲迁居到了西双版纳。在这里,当地独特的热带雨林景观以及频频出现的孔雀,带给了她无尽的遐想;而沐浴在朝晖夕照中的佛寺和金塔,更荡涤了她的心灵。她与当地的傣家儿女轻歌曼舞,度过了人生中最惬意的时光。

在那段时间里,杨丽萍受当地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孔雀舞”的影响很深。只要一看到当地人表演这个舞蹈,她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跳起来,想象自己就是一只美丽的孔雀。

当地人在练“孔雀舞”时还有一个独特的方法,那就是把双手压在热水里,掰成孔雀的冠式、爪式、翅式等各种形状。杨丽萍看到后就跟着大家一起练,双手因此逐渐变得优美灵活、坚韧善变,为日后生动展现孔雀的空灵和美丽打下了基础。

二、翩翩起舞的“孔雀公主”

1971年,杨丽萍被选入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从此,她拥有了越来越广阔的人生和艺术舞台。

在民族歌舞团的日子里,杨丽萍经常随团赴全州的村寨演出,从各民族的歌舞中汲取艺术养分。渐渐地,她的舞蹈才华不断走向成熟,成了团里的“台柱”。1979年,她主演的《孔雀公主》荣获云南省表演一等奖。

1980年,杨丽萍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起初,她和大家一起练芭蕾舞,但没过多久便发现自己被其中的舞步所束缚,于是立刻停止了练习。这一举动引起了领导的不满,她因此受到了处罚,营养费和练功服被扣发。即便如此,杨丽萍也再没有碰芭蕾舞一下,反而自己发明了一套练法,坚持并发展了下去。她说:“对违规付出的代价是应该的,但我是跳民族舞的,从形体和精神上都不适合那种训练。”

《雀之灵》登上《人民画报》封面

1986年,全国举办第二次舞蹈大赛,杨丽萍想用自己编排的独舞《雀之灵》参赛,却没能得到团里的支持。于是,她四处借来1300多元,购置了服装和设备请人为她录像。好不容易录完了像,却已经过了参赛作品的预收日期,那天正下着瓢泼大雨,杨丽萍毫不犹豫地拿着录像带就冲进了雨里。接待老师被她冒雨而来的诚意感动,破例收下了录像带,答应在评委们休息时放给大家看。没想到,评委们看后都一致喝彩,《雀之灵》荣获了创作一等奖和表演第一名。

此后,杨丽萍的创作激情日益旺盛,又继续自编、自演了《秋叶》《月光》《火》《雨丝》《弯弯的月亮》《瑞雪》《蛇舞》《飞天》《两棵树》等舞蹈。1988年,她被《北京日报》评为十大新闻人物之一。第二年,电视片《杨丽萍的舞蹈艺术》的播出更是让她名扬四海。

1990年,杨丽萍在第11届亚运会开幕式上表演了《雀之灵》,这是她第一次在国际大舞台上展现云南民族舞蹈的迷人魅力。1992年,杨丽萍应邀赴台湾演出,成为大陆第一位赴台表演的舞蹈家。她的独舞《雀之灵》在当地引起了极大轰动,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孔雀公主”。

之后,杨丽萍又先后在新加坡、俄罗斯、美国、英国、德国、加拿大等国举办专场舞蹈晚会。在日本大阪国际艺术节上演出时,她荣获大阪国际交流中心授予的最高艺术奖;在菲律宾演出时,菲律宾国家民间舞蹈协会授予她终身会员。

1994年,《雀之灵》荣获中华民族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金奖,舞蹈编剧张苛评价这支舞蹈“可与《天鹅之死》媲美”。杨丽萍也因此被誉为继毛相、刀美兰之后的“中国第二代孔雀王”。后来,杨丽萍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雀之灵》用手腕和五指的颤动,不仅仅是再现孔雀啄食、饮水、梳翅的动作,更深层地表现的是大自然和内心交感互通的一种状态。”

三、用舞蹈再现云南风情

1995年,杨丽萍跨入影坛,主演了电影《兰陵王》,后来又在电视连续剧《射雕英雄传》中扮演了梅超风。1997年,她自编、自导、自演了一部自传成分很大的电影《太阳鸟》,并在2000年入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获“评审团特别大奖”。

杨丽萍在云南采风途中

2002年,杨丽萍回到云南采风,开启了自己的“寻根”之旅。在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绿春县的村寨,她领略到了可以打出几十种花样的“绿春神鼓”;在石屏,她看到了烟盒舞和“鸽子渡食”“蜻蜓点水”“卷大白菜”等民间舞蹈绝技,听到了彝族姑娘婉转低回的“海菜腔”;在大理南涧,她欣赏到了“跳菜舞”,感受到了当地人“打歌打到太阳升,打起的黄灰能做药”的激情昂扬……

渐渐地,杨丽萍心中呈现云南民族歌舞魅力的愿望变得日益强烈,她决定导演一部描绘云南风情的歌舞剧。为了能保留舞蹈的原汁原味,她还亲自到农村去寻找群众演员。在回忆当初寻找演员的过程时,杨丽萍说:“上百位演员都是云南村子里土生土长的农民,有的就是在放牛时吆喝了一嗓子,被我们看中了,于是就被请到了舞台上。只有这些朴实、憨厚,为了爱、为了生命而起舞的人,他们在跳舞时的那种狂欢状态,才最能表现天、地、人内在而广大的精神。”

最终,演出被定名为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映象》,杨丽萍兼任总编导、艺术总监和主要领舞。其中的所有节目都取自云南的民族舞蹈,服装都取材于云南各民族的民间着装,70%的演员来自云南各地。

2003年8月8日,《云南映象》在昆明首演,大获成功。在全长120分钟的演出中,演员们通过“云”“日”“月”“林”“火”“山”“羽”7场歌舞展现了彝、苗、藏、傣、白、佤、哈尼等民族原汁原味的生活场景。

之后,《云南映象》很快红遍全国,并在2004年中国专业舞蹈最高奖项——第四届中国舞蹈“荷花奖”的比赛中,一举囊括舞蹈诗金奖、最佳编导奖、最佳女主角奖、最佳服装设计奖、优秀表演(打鼓设计)奖。

2004年11月,《云南映象》走出国门,到巴西、阿根廷演出,引起当地媒体高度关注。

2005年,杨丽萍凭借《云南映象》荣获万宝龙国际艺术赞助大奖。同年,她又带着《云南映象》踏上了北美巡演之旅。美国《华盛顿邮报》以《超越“大河之舞”》为题称赞道:“中国制造了一部像爱尔兰踢踏舞一样阵势壮观的民族舞蹈——《云南映象》。”《询问者》则称之为“你所见过的最大、制作最精细的民族歌舞集。”

后来,《云南映象》又分别在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进行了演出,受到当地观众的热烈欢迎。

四、“至情至性的舞者”

2007年8月16日,杨丽萍与容中尔甲联手打造的大型歌舞乐表演舞台剧《藏谜》在四川成都首演。这部剧以一位藏族老阿妈朝圣路上的所见所闻为线索,以不同藏族地区的歌、舞、器乐为载体,情景式地展现了藏族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民俗活动以及宗教仪式。剧中的70多位演员几乎都是藏区的牧民。

谈到《藏谜》,杨丽萍说:“《藏谜》展现了这样一个伟大而独特的民族:他们血液里流淌着马蹄的声音,眼睛里盛满了青稞酒;他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他们用最纯粹的生活和最虔诚的态度感受幸福。对每个参与者,包括观众,都是心灵的洗礼与启迪。”

2009年,杨丽萍又推出了《云南映象》的姊妹篇——大型原生态歌舞集《云南的响声》。在这台演出中,她用云南各少数民族独有的民间乐器以及村寨里人们常用的锄头钉耙、水车石磨,共同奏出了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类所发出的响声。

杨丽萍在昆明演出收官之作《孔雀》

2011年,杨丽萍荣获“中华艺文奖·艺文奖”。2012年,她的收官之作《孔雀》在云南昆明首演,随后开始了全球巡演。

《孔雀》全剧分为春、夏、秋、冬4个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成长、人性、生命和爱的故事。以《孔雀》作为收官之作,是杨丽萍多年以来的夙愿:“20多岁时没有能力,现在终于圆梦。其实整个舞剧就像我的自传,第一幕也跳‘雀之灵’,表现孔雀刚出生,万物萌动,带着新鲜的喜悦;然后是夏秋冬,先是生命的盛夏,然后是生命的萧条,爱情的消失,最后绝望的孔雀在神的怀抱里明白了生命的真谛……这就是我自己的人生体验。”

2013年,杨丽萍结束了长达40年的舞蹈生涯,转向了幕后。从《雀之灵》到《云南映象》,再到后来的《藏谜》《孔雀》,杨丽萍在舞蹈上取得的成就,令人惊叹。《纽约时报》曾这样评论她的舞蹈:“杨丽萍跳起来像一个充满活力的年轻人,叠起那苗条的躯干,伸开双臂、双腿、十指,轻盈自如得宛若大自然的精灵一样。”

《人民网》则评价说:“一直以来,人们将这位从深山里走出来的神秘舞蹈家称为‘巫女’——一位善于用肢体说话的人。台湾及东南亚的观众更称她为‘舞神’。杨丽萍所舞出的纯净柔美的舞蹈,是特殊的艺术形象、特殊的灵慧气质。她是真正的艺术家、创作者、实践者,真正独一无二至情至性的舞者。”

如今,虽然离开了自己心爱的舞台,但杨丽萍依然在幕后继续着自己的舞蹈事业。正如《云南映象》中的一首民歌所唱的那样:“太阳歇歇么歇得呢,月亮歇歇么歇得呢,女人歇歇么歇不得,女人歇下来么,火塘会熄掉呢……”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