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曹新华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4597字

曹新华

一、生就一副好嗓子

曹新华

1955年10月1日,曹新华出生在云南省宁蒗县的一个普米族家庭。父亲给他取名“贡”,在普米语里是“草”的意思。

宁蒗隶属丽江地区,那里风光绮丽,气候宜人,四季如春。除了彝族之外,还居住着普米族、纳西族和藏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男女老幼都是能歌善舞,是一个民族歌舞之乡。曹新华所在的村子叫“拉垮”,在大山脚下,泸沽湖畔。普米语“拉垮”,意思是“看得见老虎的村寨”。这一切,赋予了曹新华成长的基因——老虎一样的身板,虎背熊腰、身材魁梧;能歌善舞,多才多艺;自称“大山之子”,人们称他“曹大山”,有着山一样的性格。

曹新华的父亲是普米族的“汉归”(祭司)。因为没有文字,普米族千百年的历史与文化,全靠“汉归”们一代代以歌传承。那时,到了夜晚,一家人围坐在火塘边,父亲就会唱起普米族古歌,曹新华则跟着学唱。由于天生好嗓子,悟性又高,曹新华学会了不少古歌。同时,母亲唱的儿歌、摇篮曲、劳动歌、山歌,他也学会了很多;就连大人们唱的情歌,他也能唱得婉转悦耳。

童年的曹新华是与山为伴度过的。那时,他每天清晨就上山放羊,脆亮的吆喝令人印象深刻。十几岁之前,他几乎没有穿过鞋,一双铁脚跑遍了大山。劳作之余,他和小伙伴们会尽情娱乐,爬山、采花、游水、晒太阳;尤其是唱歌,他们会把当地的普米调、彝人调、摩梭调唱个遍,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有时候,我们一高兴,会把世界上的歌唱个稀巴烂。”

上小学那年,老师见他和新中国是同一个生日,就给他取了一个汉语名字“新华”,从此他有了响亮的学名“曹新华”。在村里读完三年初级小学后,他又到离家七八里路的地方读高小。由于生活所迫,读完两年高小,曹新华就辍学了。不过,在当地,读过完全小学的人,也算是识文断字了。

辍学之后,12岁的曹新华干起了重体力活,种田,修公路,挖水库,他都干过。体力劳动虽然艰辛,但丝毫不影响曹新华快乐歌唱,而广袤大地、开阔原野也给他提供了放歌的舞台。在修路的那些日子里,曹新华一边干活,一边高歌。大家都说,曹新华“唱得比广播里的声音还高”,“几百个民兵都唱不过”。

1971年,宁蒗县成立文工队,招收队员。县里的人听说乡下有个普米族小伙子能歌善唱,专门到筑路队找到了曹新华,让他“考考”。曹新华也不知道“考”是个啥,以为就是往高里唱吧,于是拉开嗓子,情绪激昂地唱起《东方红》,声音高得惊人,于是招考的人当场拍板:“回去收拾收拾,进县城报到吧!”就这样,15岁的曹新华成了宁蒗县文工队的成员,开始了新的人生历程。

二、走上专业之路

经过两天的跋涉,曹新华来到县城,在县文艺工作队报到,成了一名文艺工作者。

曹新华在演出

在新的工作岗位上,曹新华其实是什么都干,唱歌、跳舞、拉提琴、搬布景;民歌之外,还唱花灯、滇剧、京剧。他吃苦耐劳,又勤奋好学。每一次下乡的机会,他都不肯放过,因而学会了藏、彝、白等几个民族的语言,收集了各民族的大量歌曲;省里的歌舞团来县里演出,他场场不落,为的就是向歌唱家们学习。这既增加了他的音乐知识,又丰富了他的演唱曲目,并且熟悉和掌握了不同民族民歌的演唱风格。

1977年,经过几年演出锻炼的曹新华考上了云南省艺术学院进修班,学习声乐。进修期间,在老师的精心指导下,曹新华进行了正规的声乐学习和训练,艺术潜力得到了进一步发掘,演唱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1978年,还在艺术学院进修的曹新华,作为云南省代表团的少数民族歌唱演员,到北京参加了文化部举办的“部分省市自治区民族民间唱法独唱二重唱会演”。他与白族女歌唱家杨洪英合作演唱的男女声二重唱《白族调》,以浓郁的乡土气息博得了首都观众和声乐界的热情赞扬,有评论认为“曲调清新,歌声优美,耳目为之一新”。

1979年,由于已经在全国乐坛初露头角,进修结业的曹新华被直接调入了云南省歌舞团。在这里,曹新华一如既往,如饥似渴地吮吸着民族艺术的甘露。每逢下乡演出,他都积极地向老乡们求教,搜集、整理民歌。普米族民歌、藏族情歌、彝族小调……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充实着曹新华的音乐生命中。

1980年,在云南省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曹新华演唱了自编的《欢迎您啊!朋友》和纳西族民歌《阿哈巴拉》以及《春天回来了》《高山站在云雾上》等歌曲,受到观众的欢迎,进一步得到各方面的重视。同年,曹新华随同云南省歌舞团到香港地区以及新加坡、缅甸、泰国等国家访问演出,他的独唱以及他和杨洪英的对唱,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1981年,曹新华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师从著名声乐教授胡靖舫,开始系统的声乐专业学习和训练。音乐学院4年的学习生活,对曹新华的音乐知识的积累和人生素养的积淀,都十分重要;而且更重要的是,大学生活使他对音乐艺术的认识和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开阔了他的视野,拓宽了他的艺术道路。在以后的艺术实践中,他把自己学到的音乐理论与发声技巧用于民族歌曲的演唱,为传统民歌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三、做普米族的歌手,也要做各民族的歌手

曹新华是在各民族音乐艺术的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他的故乡宁蒗彝族自治县,除了彝族之外,还居住着普米族、纳西族和藏族等十几个民族。曹新华是普米族的儿子,更是大山的儿子,他立志不仅要做普米族的歌手,也要做各民族的歌手。

曹新华是第一个搜集、整理、演唱普米族民歌的歌唱家。在云南的26个世居民族中,独有民族15个,人口较少民族7个。普米族是云南人口较少的独有民族,只有3万多人。曹新华很早就意识到,自己是普米族的歌者,要为普米族音乐做点事。

曹新华演唱专辑《大山之子》

曹新华记得:“我刚到昆明的时候,闻不到普米族的气息,见不到一个普米族人。在我所能看到的书籍杂志上,找不到一个记录普米族音乐的音符。”为此,他不断地搜集普米族歌曲,请作曲家二次编创,在舞台上传唱。他演唱的普米族民歌或歌曲,有《团结花》《欢迎您啊!朋友》《大山给我好歌喉》《普米酒歌》等。他还担任普米族歌舞剧《母亲河》的策划,推动普米族第一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走上了舞台。他还发掘和培养了茸芭莘那、贡嘎、葛荣娜姆等普米族音乐新人,帮助他们走上民族声乐艺术之路。

与此同时,曹新华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表演的时候,台下观众中可能没有一个人是普米族。因此,要想与观众产生共鸣,路子要宽,要唱各民族的歌曲;而且这也是促进各民族相互了解、加强民族团结的途径之一,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

从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曹新华常年活跃于国内外艺术舞台。他怀着“为民族歌唱”的理想,立志为云南26个世居民族都演唱一支歌。他认为,只会唱民间小调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将其上升为舞台艺术,打造成在舞台上站得住的作品。

早在20世纪70年代,曹新华就演唱了白族民歌《白族调》。那以后的30多年来,他坚定地实践着自己的梦想。他利用一切机会,学习各民族的语言,学唱各民族的民歌。比如,他几次到怒江采风,学习傈僳语,最后能用标准的傈僳语演唱《怒江人》,而且催人泪下。如今,他已经演绎了云南20多个世居民族的歌曲,如《大山给我好歌喉》(普米族)、《神鹰颂》(彝族)、《怒江人》(傈僳族)等,并且能用多种方言和民族语言演唱。这让人们想起他曾经演唱过的一首普米族民歌《团结花》:“东方开的海螺花,南方开的玉竹花,西方开的金兰花,北方开的玉石花,栽在一个花盆里,开成一蓬团结花……”所以有人说:“把曹新华的歌综合在一起,这本身就是一首民族团结之歌。”

不论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演出,宣传民族文化、宣传各族人民团结一心的积极形象,是曹新华时刻铭记的责任。随“心连心艺术团”赴云南省文山演出时,他以一曲《在祖国的怀抱中》拉开序幕,道出了云南各民族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共同心愿;在《普米酒歌》中,他用汉语填词:“国家要强盛,民族要团结,我们兄弟民族不要四分五裂……”随云南省歌舞团赴日本访问演出时,他领唱了压轴歌曲《26个民族奔向同一个未来》。他以自己的行动,实践了自己的诺言。

四、“大山给我好歌喉”

“大山给我好歌喉”

在数十年的舞台生涯中,曹新华演唱了许多出色的作品,获得过不少奖项,取得了骄人的艺术成就,影响波及国内外。而他始终保持自己质朴的本色,执着地追求自己的音乐人生,并把自己的成就归功于“大山给我好歌喉”。

曹新华成功演绎的歌曲,有各民族的民歌,如《白族调》《普米酒歌》《欢迎您啊!朋友》(普米族)、《神鹰颂》(彝族)、《怒江人》(傈僳族)、《大山给我好歌喉》(普米族)等。他还在《爱的足迹》《阿诗玛》《东方彩霞》《玉洱银沧》《高原彩链》《泼水节》《蓝月亮》《母亲河》等多部大型歌舞剧中担任主唱,在《五朵金花的儿女》《阿惠》《比鲁岩堡》《金沙水拍》等多部影视剧中演唱主题歌,在《南方丝绸之路》《走出大山峡谷》《说不尽的云南》等电视系列片中主唱插曲。在北京亚运会、上海艺术节、云南世博会等大型活动的舞台上,他留下了高亢的歌声。2002年,曹新华随团赴拉丁美洲演出。他头戴普米族毡帽,身穿羊皮坎肩,脚蹬马靴,派头十足的“牛仔”打扮,无意中实现了与拉美国家传统文化“接轨”。他演唱的《普米酒歌》朗朗上口,不仅富有普米族民歌特色,还借鉴美声唱法中的宣叙调,抑扬顿挫,充满魅力,备受欢迎。

曹新华的演唱艺术,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肯定。他演唱歌曲《神鹰颂》《怒江人》《大山给我好歌喉》先后在少数民族青年歌手大奖赛、首届长江歌会民歌比赛、全国首届海峡同乐优秀民歌大奖赛、首届云南民歌大奖赛等赛事中获奖;《怒江人》还在中国国际音乐电视比赛中获金奖,《酒歌》获得了第二届中华民歌大赛十大金曲奖。此外,他的歌曲专辑《大山给我好歌喉》获全国第二届城市电视台电视音乐节目金奖。

曹新华的演唱音域宽广,声音洪亮,音色柔和,尤其是高音区,具有浓郁的山歌风格,给人一种粗犷、自然的感受。他演唱的歌曲涉猎面广,不但能出色演绎众多少数民族的民歌,演唱创作歌曲也是独具功力。有专家认为曹新华的歌声“像大山一样挺拔,音色独特,形成了云南风格的一种流派,尤其是演唱云岭高原上高山各民族民歌的一种特殊流派”;“他的音色具有粗犷、刚烈的大山之声,高亢雄浑的高原之情,足以使他成为云岭歌坛的顶尖代表人物”。

曹新华经常会对人说:“我的一生最离不开的是音乐和干饭。”他把唱歌看成一种生活,而且在这种生活中他如醉如痴。他说自己走的是艺术的路,不是明星的路,不像那些歌星一样的时沉时浮、经历痛苦,自己的人生无怨无悔、“做梦都要笑醒”。说到最佩服的人物,他从帕瓦罗蒂等世界顶尖人物一直数到国内名家胡松华、郭颂、蒋大为,但最终忍不住要冒出一句:其实我最佩服走自己。一曲《大山给我好歌喉》,唱出了他的人生和追求: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