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德德玛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5450字

德德玛

一、草原上的夜莺

德德玛

1947年,德德玛出生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一个牧民家庭。少数民族本身有着悠久的歌舞传统,草原上的民族更是能歌善舞,德德玛的父母就是有名的民间歌手,童年的德德玛总能听到父亲拉着马头琴,抑扬顿挫地哼唱着散发出浓郁奶香的民歌。小德德玛就在这样的艺术熏陶下逐渐成长起来。

在家人的熏陶下,德德玛从小就爱上了唱歌。1960年,13岁的德德玛在老师的推荐下进入了乌兰牧骑(蒙古语,直译为“红色的嫩芽”),成为这支红色文艺工作队伍里年龄最小的演员。

1962年15岁时,德德玛在一次汇报演出中唱了一首古巴歌曲《哈瓦那的孩子》,她的出色表现赢得时任内蒙古自治区主席乌兰夫的赏识,被选入内蒙古艺术学校声乐研究班学习声乐,第一次离开草原,走上专业的学习道路。德德玛不懂汉语又不识乐谱,学习歌曲遇到的困难可想而知。为了攻克这些难关,德德玛想了不少方法。她将蒙古语音标注在汉语上,然后死记硬背,终于能发音标准,吐字清晰。经过两年多的学习,德德玛初步掌握了美声唱法。

德德玛与哈扎布在一起

毕业后,德德玛以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学习民族唱法。在两年多的学习中,老师及音乐界的前辈都慷慨无私地给予德德玛丰富的音乐营养,使她的歌唱拥有更丰裕的色彩和表现力,在用气、力度、速度、音色的多样性上也有了极大的进步。

1968年中央音乐学院毕业后,年轻的德德玛满心欢喜,进入内蒙古巴盟歌舞团。刚走上文艺工作道路的德德玛便遇到了不小的挫折,本以为可以为家乡亲人一展歌喉,但牧民们更喜欢高音歌手的“长调”,而德德玛甜美的女中音却并没有得到热烈的欢迎。好在她音域较宽、高音优美,有较好的控制能力,本身具有的优越条件为德德玛的成功探索提供了可能。刚开始她试着模仿著名蒙古族歌唱家哈扎布的长调演唱,之后正式拜哈扎布为师,努力摸索着美声与长调相结合的方法。经过辛勤探索和磨炼,她用女中音演唱的长调歌曲得到老一辈音乐家的认可,在声乐艺术道路上开辟出新的领域。

德德玛将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独特的演唱风格,在保持少数民族歌唱艺术中的精华的同时,不断扩大其功能,从而适应更广泛的声乐艺术表演,走出了一条成功的道路。

德德玛20多岁时在舞台献唱

1968年,德德玛考入宁夏文工团,两年后调入内蒙古民族歌剧团,出演了第一部蒙古语歌剧《杜鹃山》,在其中饰演“杜妈妈”的角色,之后又调入内蒙古歌舞团。

1978年,德德玛随内蒙古歌舞团参加广州交易会的演出,首次演唱了蒙古族作曲家阿拉腾奥勒作曲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德德玛也因此一举成名。

1982年,德德玛从内蒙古歌舞团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在这人才荟萃的艺术殿堂,德德玛更加孜孜求学,刻苦训练,向着声乐艺术的更高境界进发。

德德玛曾随中国艺术团先后出访罗马尼亚、南斯拉夫、蒙古国、坦桑尼亚、哥伦比亚、美国、日本、菲律宾等国家,她的歌声传到异国他乡,出色的演出也为国家赢得了荣誉。

德德玛善于把握不同歌曲的特性,使用不同的歌唱方法,把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作家的各种歌曲的独特韵味表现出来。《丝绸之路多遥远》愉悦悠扬,《马背上洒下悠扬的牧歌》刚健豪放,《草原上有个美丽的传说》柔美温婉,《在路旁》轻清幽妙,《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草原夜色美》《阿尔斯楞的眼睛》等更是因其独特的风格轰动歌坛。

1984年,德德玛的专辑《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以磁带形式由中国唱片公司出版。

1986年,在“全国听众喜爱的歌唱演员”大赛中,德德玛获得美声唱法“濠州杯”奖。

1989年,在“全国十大女歌唱家”大赛中,德德玛荣获第一名。

1997年,德德玛随少数民族艺术团赴蒙古国演出,荣获蒙古国国家文化艺术最高奖;同年,在日本大阪进行的国际艺术节上,德德玛获最高艺术奖。

1998年在日本生了一场大病之后,人们在舞台上很难再看到德德玛的身影,然而在2001年,一首《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横空出世,唱红大江南北,人们惊喜地发现,德德玛又重新登上了舞台,这首歌也成为她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作之一。

德德玛是一位德艺双馨的艺术家,不仅艺术成就屡获殊荣,其他方面也获得了社会的充分肯定。2000年,她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2012年,她又荣获“中华文化人物”奖。

二、“我是牧民的女儿,我要为牧民歌唱”

德德玛先后在内蒙古巴盟歌舞团、内蒙古民族歌剧团、内蒙古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她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经常到牧区为牧民演出,德德玛常说:“我是牧民的女儿,我要为牧民歌唱。”

20世纪80年代德德玛在锡林郭勒草原为牧民唱歌

德德玛的歌声浑厚深沉,辽远豪放,音色纯净,技艺精湛,令人心荡神驰,被人们称为“草原夜莺”。她用醇美而富于表现力的歌声表达着对美丽的草原、勤劳的牧民的赞美与眷恋,“这么多年来,我的歌除了家乡就是家乡,除了草原就是草原,当然,唱什么也不是刻意选择的,唱歌是一种情感的表达,大家也更喜欢听我唱草原歌曲。”她身上蒙古族特有的韵味和歌中强烈的生活气息感染了听众,也形成了她独特的艺术风格。

综观德德玛演唱的作品,可以说大多与辽阔的草原、与草原牧人的生活紧密相连。从成名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到新时期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以及《草原上有个美丽的传说》《草原夜色美》《阿尔斯楞的眼睛》,这些作品无不深深地浸透着对草原、对牧人的情谊。她的个人演唱专辑,也都打上了鲜明的草原与牧人的印记,诸如《我的根在草原》《望草原》《牧人》等。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是德德玛的成名作,也是她的代表作。这首作品经她演唱后风靡全国乃至海外,成为蒙古族创作歌曲史上继《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之后的第三个里程碑。不久,《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入选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音乐教材。30多年来,这首歌已经成为对草原的经典写照,成为那些到过草原的人对草原的深刻记忆,成为那些未及亲睹草原风貌的人对草原的真切向往,更成了内蒙古的名片。

除了在国内外舞台展现自己的歌唱艺术,德德玛在内蒙古先后举办了三次个人专场演唱会,地点包括首府,更有她的故乡额济纳。

生活中的德德玛常常和钢琴、乐谱相伴

《献给母亲的歌》是德德玛一次独唱音乐会的主题曲,演唱会中,她激动地用蒙古语告诉同胞,自己是自治区的同龄人,为终于实现多年来想回故乡开音乐会的夙愿而高兴。

2012年7月14日,德德玛在内蒙古人民会堂举办“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德德玛从艺50周年感恩家乡专场演唱会”,再一次以美丽的微笑和浑厚悦耳的女中音,为家乡父老乡亲倾情献唱,表达对家乡的热爱与眷恋。

2014年10月,德德玛在家乡额济纳旗举办了“感恩家乡公益演唱会”。正是对故乡草原执着、深沉的爱才使德德玛的歌声那么动人,那么深入人心。

“回报那慈母的深情,要用我一生的挚爱。”正如德德玛在《我从草原来》中唱的那样,多年来,家乡举办文化活动时,只要向她发出邀请,她从不推却,尽可能地用行动回报家乡,帮助家乡的人民。尽管如此,她仍然自责道:“自己好像给家乡办的事情特别少。”

三、坎坷的艺术道路

当人们为德德玛优美的歌喉所倾倒而鼓掌的时候,却想不到她经历了怎样的坎坷与艰辛才换来今天的成就。她曾经三次因为病痛折磨差点离开舞台,凭借对音乐事业的热爱与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困难,砥砺向前,才一步步走到今天。

在内蒙古巴盟歌舞团工作期间,为得到牧民的认可,德德玛努力练习用美声唱法演唱长调,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方法,声带因承受不了压力长了息肉。亲人、朋友劝她改行,而她不忍放弃自己挚爱的声乐艺术,冒着极大的风险第一次做了息肉切除手术。手术后,德德玛无法发声,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没有屈服。一次次的歌唱练习之后,德德玛的嗓子又长了息肉,无奈之下又做了第二次息肉切除手术。之后,德德玛仍然选择坚持自己的音乐事业,继续走她的艺术之路。

就在调入中央民族歌舞团的第二年,德德玛突患过敏性哮喘,说话嘶哑,连走路都要人扶,各种疗法无一灵验,她几乎濒于绝望。然而音乐已成为德德玛生命中无法分割的一部分,她以惊人的毅力与病魔斗争,只要哮喘一收敛,她就登台演出。1984年7月,德德玛随歌舞团到福建慰问演出,当地人了解到德德玛的病情后纷纷出谋划策,在吃了当地的特产蛇胆之后,她的过敏性哮喘终于奇迹般康复了。

正当德德玛的事业蒸蒸日上时,又迎来了新的挑战。1998年3月,德德玛应邀去日本参加为期58天的庆祝“中日邦交正常化20周年、周恩来总理100周年诞辰”的演出。按计划,这一大型演唱会共40多场,超负荷的演出活动,让患有高血压、年逾五旬的德德玛再也支持不住了。4月2日,第25场演出中,德德玛由于高血压而引发脑溢血,谢幕后,她走进后台就昏倒在地上,工作人员急忙把她送进了医院。等她醒过来时,已经是5天后的早晨。这次大病使德德玛半身瘫痪,日本医生告诉她,她的下半生将要与轮椅为伴,没有可能再回到舞台了。这对一个视歌唱为生命的人来说,简直痛不欲生。当歌迷们为德德玛的不幸而伤感、失落的时候,没想到9个月之后,从不认输的德德玛又奇迹般地回到舞台上。患病初期,连路都走不了的她在老伴的帮助下坚持爬楼梯,三层楼她往往也要爬上半天。为了锻炼不听使唤的右手,她每天练习抓黄豆。开始,她抓起一颗黄豆就要几个小时,但她坚持不懈,凭着超人的毅力一直坚持练习。现在,德德玛演出时,上下舞台还需要别人搀扶,在舞台上她很少移动脚步,只是稳稳地站着。没有华丽的舞步,没有炫目的表演,每一次演出都博得现场观众的鲜花和阵阵掌声。

一场场演唱会诠释着这位歌唱家如何经历坎坷获得新生,在德德玛摇摇晃晃的身影背后表现出的是她永不服输的生命力和顽强拼搏的人格魅力。

四、创办艺术学院传艺育人

德德玛迷恋故乡草原,对草原有倾诉不完的心声,她唱过很多关于草原的歌,每一首都是那样动人。当然,德德玛对于故乡的爱,不仅表现在她的歌声里,她所作的贡献也不只表现在她对声乐艺术发展的贡献上,内蒙古德德玛艺术专修学院就是她回报故乡的一份厚礼。

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

草原上的牧民能歌善舞,他们用歌声交流感情,唱歌已经成为牧民们的天分。很多孩子极具天赋,又发自内心地喜爱唱歌,但他们音乐基础差、成绩不高,被正规音乐院校拒于门外。为了让牧区孩子接受正规的音乐教育,走出草原,走上真正的舞台,德德玛顾不得家人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也顾不得考虑更多的困难,四处跑资金、拉赞助,历尽艰辛,终于在2002年9月14日,成立了内蒙古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后改名为内蒙古音乐艺术职业学院)。建校之初,学校租用呼和浩特赛罕区林业职工中专的校舍,经过三年的努力,终于在2005年11月从租借的校舍迁入了宽敞的新校区,这是学校发展史上的一大跨越。现在,学校里内蒙古地区的学生占全体学生总数的90%以上,少数民族学生也达到70%,为挖掘和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作出了突出贡献。

现实的困难远比想象的多,最大的困难是经费问题,后来得到几位企业家的资助,学校才逐渐有了现在这样的规模,但校园环境和教学设备还有待改善。学校要持续发展就必须加强硬件建设,改善教学环境。在内蒙古自治区,公立高等学校每个学生有4000元的政府教育补贴,而民办学校的学生不仅没有教育补贴,而且学费标准每人每年要比公立学校低1000~2000元。同时,学院一直按企业标准缴纳各种税费,远高于公立学校的标准,办学经费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在德德玛的努力下,一批为之感动、为之奉献的好心人、民族同胞以及许多少数民族艺术家投身到少数民族音乐教育的行列中来,带动了社会各界人士对少数民族音乐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

十多年来,学校在举步维艰中前行。本着“民办学校为民而办”的办学思想,德德玛将多年来的全部积蓄和大部分的演出酬劳都用在了办学上。在学校里,德德玛是唯一一个不拿工资的人,她不断地资助品学兼优,具有艺术培养潜力的贫困家庭学生,并拿出专项资金设立了“德德玛奖学金”,奖励“德、艺、文”三优生。德德玛的愿望就是在她有生之年,让学校的管理和规划更加完善,出更多的成绩,得到社会更多的认可。她用无私的人格魅力和坚强不屈的精神,带出了一支精干有力、团结向上的教师队伍,把学校推向健康发展的轨道,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

学校在办学特色上下功夫,开设长调和马头琴及马头琴制作等特色专业,并且尤为重视长调的教学。通过这些专业的学习,越来越多的蒙古族青年开始对本民族的优秀文化产生兴趣,而且个别学生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办学十几年来,德德玛音乐艺术专修学院捷报频传,学生的作品先后荣获全区首届舞蹈电视大赛铜奖,国际长调大赛银奖,第14届全国推新人大赛年度决赛的银奖……

草原赋予德德玛宽广的胸襟和坚忍的意志,这些优秀的品质让她在声乐生涯中克服重重困难,获得一次次的成功。她用真挚而优美的歌声表达对于故乡、民族、祖国的爱;通过办学育人,她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着自己关于音乐、关于草原的梦想。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