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才旦卓玛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5439字

才旦卓玛

一、高原上飞出的小百灵鸟

才旦卓玛

1937年,才旦卓玛出生在西藏日喀则的一户农奴家庭。父亲是位银匠,靠给农奴主种地养家糊口。在藏语中,“才旦”和“卓玛”分别是“长寿”和“仙女”的意思,父母希望用这样一个名字来表达他们对女儿人生的美好希冀。

在才旦卓玛的家乡,流传着这样一首歌:“高山即使变成酥油,也是贵族们享受;大河就是流着奶子,我们也喝不上一口。”正如歌里唱的那样,受西藏农奴制的压迫,小时候她和家人的生活十分凄苦,既没有地也没有房,社会地位十分卑微。

在那个年代,能读书的基本上都是贵族子女,像才旦卓玛这样的农奴子女是没有条件上学的:“我们小的时候,一般就是放羊、放牛。白天去放羊的时候,我们大家都会互相唱歌。记得小时候,爸爸常带我去和朋友聚会,大家酒喝得差不多后,也要唱歌。那时我大概十二三岁,很喜欢跟着他们一起唱,听会了以后便自己唱,就这样慢慢地唱了起来。”

正如才旦卓玛所说,她从小就十分喜欢唱歌:“只要一来到草原,看到蓝蓝的天、青青的草,就情不自禁地想放声歌唱。虽然那个时候农奴的生活很苦,但只要唱起歌跳起舞,就把所有的烦恼都忘记了。这种大环境对人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

当时,每逢藏族传统节日,父亲和二姐都会演出藏戏。在他们的熏陶下,才旦卓玛也学会了藏戏。

1951年,人民解放军进驻西藏,日喀则实现了和平解放。从此,才旦卓玛的命运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56年,日喀则成立了文工团。文工团离才旦卓玛家很近,她只要一有空就跑到团里练功房的大门前,从门缝里悄悄地看演员们唱歌、练舞。邻居家的一位老奶奶看到了,就鼓励她参加文工团的活动,于是她便鼓起勇气加入了他们的队伍。

在文工团,才旦卓玛优美的嗓音很快得到了大家的赏识,在民间艺人穷布珍的指导下,她还学会了唱藏族民歌和古典歌舞曲“囊玛”。后来,才旦卓玛作为日喀则地区的青联代表到拉萨出席西藏全区青联代表大会。在大会的文艺演出上,她悠扬清亮的歌声打动了所有人。

会后,才旦卓玛被选中,随西藏青年参观团到北京参观学习。一路上,他们首先乘坐汽车途经格尔木抵达西宁,随后又坐火车从西宁来到了北京。

到北京后,中央给代表团的每一位成员都做了新衣服,穿着它,才旦卓玛见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并参观了北京城。之后的一年里,他们还到了东北和上海、南京、武汉等地,一路上受到热烈欢迎:“参观团在全国参观了好多地方,自己感觉眼界更开阔了,感觉自己有那么好的祖国,对未来也充满着信心。”

二、感遇良师,刻苦练声

1958年,才旦卓玛被选派到位于陕西咸阳的西藏公学(今西藏民族学院)学习,从未受过教育的她走进了课堂。

在西藏公学,才旦卓玛首先学习了藏文拼音和汉语拼音等文化课,然后进入了声乐班。半年后,为培养西藏的音乐人才,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开办了一个民族班,并来到学校挑选优秀的学生。“我当时没有文化,唱了《牧歌》和《献给毛主席》这两首歌,就考上了。”就这样,才旦卓玛顺利考入了上海音乐学院。

到上海后,初来乍到的才旦卓玛很不适应。对之前一直生活在雪域高原的她来说,刚来到黄浦江畔,不但语言不通,气候、水土和饮食也很不习惯。很长一段时间里,她几乎很少出门:“一个人,汉话不会说,路也不知道怎么走,不可能让人家天天帮我,所以我就规规矩矩地待在学校里,有课就上课,上完了以后,老师给的功课就练一练。”那时,才旦卓玛经常偷偷哭泣,也产生过回家的念头。

周恩来总理与才旦卓玛亲切握手

其实,如果严格按照专业要求来考核,才旦卓玛是没有机会进学校学习的。她没有文化,又不懂乐理知识,连简谱和五线谱都分不清,刚开始上课时闹出了很多笑话。所幸,学校对藏族学生非常照顾,校园里的学习氛围也很好,才旦卓玛这才渐渐从大家给她的温暖中树立起信心:“学校里大部分都是汉族学生,但是他们也没有对少数民族看不起,我就好像是和自己家乡的人在一起一样。”

尤其幸运的是,才旦卓玛在学校遇到了几位耐心的好老师,一位是当时声乐系的主任周小燕,而另一位就是对她关爱有加的系支部书记王品素。

起初,王品素教才旦卓玛时非常困难。“练声时,我连传统的‘咿、呀、噢’都唱不出来。王老师就干脆随形而变,让我用藏语练声,让我对着太阳、月亮,用藏语呼喊它们,那种感觉仿佛回到了草原。起初,我和老师的教与学几乎是哑语式的,连比带划,我盯着老师的嘴巴,感受着那温柔的声音;我看着老师的微笑,感受着她的心意。老师非常耐心,一遍遍地做示范,直到我表示明白了。”

后来,王品素又把才旦卓玛领到音乐教室听唱片。“我听着那些婉转如流水的花腔女高音,听得入迷,禁不住模仿起来。老师惊讶极了,因为她竟然在钢琴上找不到我的高音区。老师当即决定不让我走传统路数,让我尽量保留藏族民歌的传统特点,指导我通过科学的方法把自然状态发挥到极致。现在想来,老师做的是一个了不起的决定。正因为这样,我才没有丢失自己的嗓音特质;也正是这样,我练就了优美圆润、清亮委婉,具有浓厚藏歌韵味的好音质。”几十年过去了,回想起当初老师教学的情景,才旦卓玛仍历历在目。

三、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

1959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了一部大型纪录片《今日西藏》,其中的主题曲《翻身农奴把歌唱》,邀请才旦卓玛到北京录音。

一开始,才旦卓玛非常担心,怕自己唱不好这首全是汉语的歌。于是,王品素老师就一句一句地教,直到她能熟练演唱整首歌曲。到北京后,才旦卓玛成功录制了这首描绘西藏新生活的歌,把家乡人民对党的深厚感情体现得淋漓尽致。之后,她又在国庆10周年庆典演出上献唱,在全国观众面前展示了她的音乐才华。

1963年,全国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在雷锋的日记中,有一首名叫《唱支山歌给党听》的诗,受到人们的大力追捧。后来,作曲家朱践耳把它谱成了歌,并由任桂珍演唱。

才旦卓玛年轻时演唱《献给毛主席》

一天早晨,才旦卓玛走在校园的路上,广播里正在放《唱支山歌给党听》。她一下子就被这首歌优美的旋律和饱含深情的歌词深深吸引:“唱支山歌给党听,我把党来比母亲。母亲只生了我的身,党的光辉照我心。”于是,她马上找到王品素,表达了想唱这首歌的意愿:“这首歌的歌词就像是在说我的身世,表达出了我对党的感情。”

王品素被才旦卓玛的这份深情感动,于是便费尽周折为她找到曲谱,一字一句地教她。不久后,在给学院做汇报演出时,才旦卓玛的演唱一鸣惊人,朱践耳听后激动地评价道:“这就是我所要表达的声音!”系主任周小燕也说:“虽然才旦卓玛的汉语发音还需要加强,但她在演唱时流露出的真情实感,是这首歌的最动人之处。”

后来,在“上海之春音乐节”上,才旦卓玛凭借这首“抢”来的歌,获得了雷鸣般的掌声。随着上海人民广播电台的录制和播放,这首歌与才旦卓玛的名字一起,一夜之间风靡大江南北,家喻户晓。

才旦卓玛为恩师王品素献花

时至今日,才旦卓玛在提起《唱支山歌给党听》时依旧激动万分:“歌词里所表现的内容都是映在我眼里和心里的真实的事情。我曾亲眼看见过农奴们的苦难生活,也亲身经历了解放带给人们的变化,所以当我第一次听到这首歌曲时,就觉得曲中的每句歌词仿佛都是为自己而写的。”她还特意用这首歌来做自己的手机彩铃,以表达对歌曲的喜爱之情。

才旦卓玛出名后,王品素对她说:“你没有理由骄傲,因为一切都是党给的,党为了培养你这样一个藏族学生付出了多大代价?荣誉是观众给的,不为观众歌唱,不更加努力,就对不起观众对你的爱。”老师的教导让才旦卓玛更加谦虚努力,日后,每当回想起老师的话,她都感慨万分:“王老师不但给了我艺术生命,教会我如何做人,更让我有了自己的信念。没有她这样的帮助,我不可能有今天。”

四、扎根西藏,倾情献唱

才旦卓玛参与《东方红》演出

1964年,才旦卓玛作为从西藏走出来的第一代歌手,被选中参加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演出。当时,才旦卓玛因扁桃体发炎正准备动手术,听到自己能够参演后,她想都没想,带上药就去了北京。

10月2日,《东方红》在人民大会堂上演,才旦卓玛以一曲《毛主席的光辉》唱出了西藏儿女对毛主席的热爱,打动了所有人的心。演出结束后,陈毅称赞才旦卓玛“唱得不错”,周恩来则说:“你应该回西藏看看,回去歌唱,不要离开你自己的土壤。你如果要是不回去啊,你这个酥油糌粑的味道就没有了。”

其实在《东方红》排练时,学校就通知才旦卓玛准备毕业了。演出结束后,有不少来自各地的优秀演员留在了北京文艺团体工作。当时,东方歌舞团恰好缺一名藏族演员,特意提出要才旦卓玛留下。虽然对此也曾有过美好的憧憬,可一想到家乡的经济、文化还很落后,而自己是藏族,又是共产党员,才旦卓玛便谢绝了东方歌舞团的好意,回到了西藏,成为西藏歌舞团的一员。她说:“作为一名艺术工作者,特别是少数民族的歌唱演员,就更加应该在自己的家乡扎根,这样会更好地为家乡人民服务、为全国人民服务。”

在西藏这片沃土上,才旦卓玛的才华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她骑马走遍了藏区各地,除了将历史悠久的藏族民歌发扬光大,还把汉族文化介绍给了西藏人民。

在西藏人民眼中,“才旦卓玛”已经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符号:“当时我们下去演出的时候,老百姓可喜欢了。有的时候走着走着遇见老百姓,他们认出我来了,然后就叫我:‘阿佳(大姐),来,给我们唱一首歌吧。’”那时下乡演出并没有麦克风这些舞台音响设备,即便如此,才旦卓玛的歌声依旧高亢嘹亮。在她看来,只要能给大家唱歌就是最幸福的。

1966年,“文革”波及西藏,才旦卓玛也被贴了大字报。好在她出身好,根红苗正,并没有遭到太大的冲击。

1967年7月,才旦卓玛和西藏歌舞团的演员们来到了海拔4700多米的定日县古措兵站。在那里,他们举行了一场当地少有的文艺盛会,吸引了包括边防战士、公路养护工人和当地藏族群众在内的1000多人。那天,才旦卓玛不顾旅途疲劳以及高山缺氧带来的困难,一连唱了5支歌。演出结束后,她想起兵站炊事班的8位同志因为做饭没来,又立即赶到厨房去为他们演唱。

此后,才旦卓玛开始到处举行慰问演出,即使生病也从未耽搁。有时到了没有演出条件的边陲哨所,她就给驻扎在兵站的战士们清唱,她说:“只要工农兵需要,我就唱!”

五、用歌声回馈祖国

1974年起,才旦卓玛先后担任了西藏自治区文化局副局长、自治区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务。走上领导岗位后的她并没有因此而放松自己的演唱事业,她说:“我愿意唱歌,我愿意搞我的艺术,要我放弃我是舍不得的。”

才旦卓玛深入部队慰问演出

有一次在甘肃演出,才旦卓玛被一位当地的基层干部拉住激动地说:“才旦同志,我要谢谢你,因为你的歌声救了我的命!”原来,这位干部在“文革”当中受到迫害,万念俱灰,想在“牛棚”里结束自己的生命。这时,广播中传来了才旦卓玛的歌声,那好像是被雪山的圣水洗涤过的歌声唤回了他对生命的眷恋,让他最终走出了“牛棚”。听了这位干部的诉说,才旦卓玛与他紧紧相拥,当场又为他唱起了那首“救命歌”——《唱支山歌给党听》。

从1980年开始,才旦卓玛录制了许多独唱专辑磁带和唱片,并在1985年举办了《才旦卓玛演唱音乐会》。除了《翻身农奴把歌唱》《唱支山歌给党听》这两首经典老歌,她演唱的《北京的金山上》也深受大家喜爱,很多中小学校都曾用这首歌作为各种演出的舞蹈音乐。后来,才旦卓玛又演唱了荣获“五个一工程奖”的《一个妈妈的女儿》,以及《吉祥颂》《天路》等新歌,并与著名的英国乐队EINGEMA合作,极受青年乐迷推崇。

1994年,才旦卓玛在西藏设立了“才旦卓玛艺术基金”,用来鼓励新人新作。为了培养接班人,她经常和年轻歌手们一起交流,帮助他们提升演唱水平。在2002年的“第十届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上,才旦卓玛和西藏年轻的歌唱选手索朗旺姆同台表演,最终,索朗旺姆凭借《唱支山歌给党听》获得了业余组民族唱法第一名。

2005年12月21日,“才旦卓玛从艺5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在拉萨拉开序幕,社会各界以多种方式表达了对才旦卓玛这棵“民族声乐常青树”的尊敬和热爱。

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70岁的才旦卓玛和藏族新一代歌手共同演唱了《雪莲献北京》。2008年央视春节歌舞晚会上,她再次现身舞台,与索朗旺姆合唱了《再唱山歌给党听》。

几十年来,才旦卓玛的足迹不仅踏遍青藏高原、走遍大江南北,最后还迈出国门,走向了世界。她曾先后出访30多个国家和地区,很多外国友人听了她的歌后都说:“听你的歌,就好像是到了喜马拉雅山了。”通过自己的出色演唱,才旦卓玛让越来越多的人认识了西藏,让世界各地把目光聚集在了这块古老而又蓬勃向上的地方。

如今,年近80岁高龄的才旦卓玛依旧热爱舞台、热爱歌唱,她挂在嘴边的还是:“我的成长,离不开革命老前辈的关怀和人民的支持,所以我要用我的歌声回馈大家。人退休了歌不能退休,我的生活里不能没有歌声。只要我的身体允许,我会不停地唱下去。”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