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登录

康巴尔汗
所属图书:《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 出版日期:2015-09-01文章字数:4854字

康巴尔汗

一、民间与学院的双重滋养

康巴尔汗

1922年,康巴尔汗·艾买提出生于新疆喀什噶尔(今喀什市)郊区巴西克里木阿瓦提村一个维吾尔族家庭。他的父亲库尔班是一位打馕人,子女众多。因此,为了维持生计,康巴尔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帮家里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喀什是著名的歌舞之乡,那里的人们“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康巴尔汗的父母都热爱民间歌舞,她小时候常听父母亲唱维吾尔族民歌。童年的康巴尔汗被民族民间艺术甘露滋养着,受到了深厚的艺术熏陶。

1927年,康巴尔汗5岁的时候,因生活困窘,他们全家迁居到了苏联的卡孜勒·宽孜城(今属乌兹别克斯坦),而且以后也经常搬家谋生。当时,我国新疆居民到邻近的苏联城镇上去打工,并非少见。行旅和异域生活,使康巴尔汗开阔了眼界,特别是苏联人民对于歌舞艺术的热爱,哈萨克舞蹈的奇妙舞姿,都使她得到了进一步的歌舞艺术的熏陶。

1935年,自幼能歌善舞的康巴尔汗考入了苏联塔玛勒哈侬舞蹈学校学习,那一年她13岁。这所舞蹈学校以著名舞蹈家的名字命名,学校老师有不少知名的舞蹈艺术家,诸如塔玛拉、杜金斯卡娅等,她们以风格纯正的示范、规范严格的训练闻名遐迩。在这里,康巴尔汗受到了严格的基础训练,学习了芭蕾舞和民族舞(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舞蹈等)。

1937年,阿拉木图红旗歌舞团来学校招生,康巴尔汗成绩名列前茅,被顺利录取。在红旗歌舞团,康巴尔汗边学习、边演出,积极主动向前来歌舞团授课和同台演出的艺术家们学习、请教。在歌舞团排演的大型歌舞剧《阿娜尔汗》中,她担任独舞《划船曲》以及其他三人舞、集体舞的领舞,表演中所显露的特有气质和才华,博得了专家和观众的好评。通过学习和演出实践,她拓宽了视野,提高了舞蹈表演技巧,树立了献身舞蹈事业的坚定信念。

康巴尔汗扮演抗日战士的剧照

1939年,康巴尔汗又考入莫斯科音乐舞蹈学院。在这里,她主要学习了乌克兰民间舞、俄罗斯古典舞和民间舞,以及阿塞拜疆的舞蹈。学习期间,她曾在克里姆林宫与苏联著名舞蹈家乌兰诺娃等同台,为斯大林等苏联国家领导人演出。她的表演使苏联观众第一次领略了维吾尔族精湛的舞蹈艺术,并留下了深刻印象。直到1956年她随中国艺术家代表团访问苏联时,一位苏联领导人竟然一眼就认出她是曾在克里姆林宫演出的姑娘。

1941年毕业后,康巴尔汗回到了塔什干红旗歌舞团。她在舞蹈艺术上的成就,至今在塔什干等地还有较大声望。

在苏联的那段日子,除了民族舞蹈的借鉴,芭蕾舞和现代舞的学习让康巴尔汗受益匪浅。她把芭蕾舞和现代舞融入新疆的民族舞蹈中,让新疆的民族舞蹈更美、更有艺术魅力。她编舞、演出的独舞《林帕黛》,1940年首演于莫斯科,在国际舞台上获得了很大声誉。

二、“新疆的梅兰芳”

1942年4月,康巴尔汗回到了祖国。5月。她参加了在迪化(今乌鲁木齐)举行的14个民族的歌舞比赛。她和妹妹古丽列然木表演的《林帕黛》和《乌夏克》等舞蹈,荣获第一名。据说,当时人们为了看她的演出,连卖票处的门窗都挤坏了,其舞蹈艺术的魅力可见一斑。

那时,祖国还在受日本侵略者的蹂躏,抗日战争如火如荼。康巴尔汗满怀爱国热情,虽不能沙场杀敌,但她依然以自己方式为抗战奔走。她把街头巷尾当成抗日宣传的阵地,排演了许多与抗战有关的节目,自发组织抗日募捐义演。一张《抗日游击队舞》演出的老照片,见证了康巴尔汗爱国热情,穿上军装的艺术家,俨然英姿飒爽的抗日战士。

康巴尔汗(右一)与梅兰芳(右二)等人合影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政府委派张治中主持新疆政务。张治中为了加强边疆与内地的联系,经常派歌舞团赴江南和中原访问演出。1946年12月,“新疆青年歌舞团”赴南京、上海、杭州、台湾等地演出,康巴尔汗担任歌舞团的团长。访问演出在各地掀起了一股新疆民族歌舞旋风,康巴尔汗更是走到哪里都成为哪里的焦点人物,她以自己的舞蹈艺术征服了无数观众,也获得了政界要人和艺坛名流的青睐。

“新疆青年歌舞团”访问南京期间,蒋介石、宋美龄接见了全体团员并合影留念。观看演出后,蒋介石特别称赞康巴尔汗舞技超群,宋美龄还送给她一双镀金舞鞋。访问上海时,上海市政府曾安排知名影星胡蝶等人到车站迎接,尽管因担心人多出事而取消,胡蝶还是在歌舞团入驻的锦江饭店与康巴尔汗会了面。

“新疆青年歌舞团”的演出,尤其是康巴尔汗的表演,所到之处无不引起轰动,各地报刊争相登载康巴尔汗的演出剧照和评论,称她为“新疆第一舞人”“新疆的梅兰芳”“新疆之花”等。这次巡回演出,借助康巴尔汗等富有魅力的表演,使新疆维吾尔族歌舞艺术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极高声誉。

南京、上海等地的巡回演出,康巴尔汗展示了新疆的民族歌舞艺术,与京剧表演艺术家梅兰芳、舞蹈家戴爱莲等进行了交流,获得了他们的赞许。康巴尔汗还与梅兰芳结下了友谊,梅兰芳对艺术孜孜不倦的精神,给了她很大的鼓舞和激励,使她坚定了自己献身新疆民族舞蹈的艺术追求。

三、新疆现代舞蹈开拓者

1949年9月,新疆和平解放。11月,在欢迎解放军进驻新疆的文艺晚会上,康巴尔汗演出了《打鼓舞》《盘子舞》,受到了观众的赞扬和鼓励。

康巴尔汗表演《盘子舞》

1950年新中国成立1周年之际,康巴尔汗作为新疆国庆观礼代表团成员进京。9月30日,在中南海怀仁堂,代表团受到了毛主席、周总理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毛主席握着她的手说“我知道你的名字。”让他深受感动。10月1日,康巴尔汗演出了《盘子舞》《打鼓舞》等,获得了热烈的掌声。演出结束后,毛主席上台接见了演员,并提议把《盘子舞》《打鼓舞》《解放了的时代》等歌舞节目拍摄成电影。后来,这三个节目都收入了纪录片《各族人民大团结万岁》。通过影片,更多的人领略了新疆歌舞的独特风采,康巴尔汗的名字不胫而走,传遍了祖国大地。

20世纪50年代初,康巴尔汗又编演了《解放了的时代》《解放的姑娘》《解放军舞》《中朝人民有力量》《红旗舞》《游击队伍》《高音鼓舞》《植棉姑娘》《喀什赛乃姆》等。

在康巴尔汗编演的舞蹈节目中,《林帕黛》(亦称“凌帕黛”“林帕特”)、《乌夏克》和《盘子舞》《打鼓舞》是代表作,这些作品被视为20世纪中国舞蹈艺术的经典。

《林帕黛》和《乌夏克》是姐妹篇作品,均脱胎于维吾尔族传统音乐舞蹈艺术。独舞《林帕黛》,是根据维吾尔族同名古典舞曲和民间自娱舞加工而成的。《乌夏克》是维吾尔族古典音乐套曲《十二木卡姆》中的一个部分,舞蹈就是据此编演的。此外,康巴尔汗表演的《尼木帕旦》(意为二分之一拍,即快节奏舞)、《地力哈拉吉》,也都是来自维吾尔族舞蹈传统。其中,《林帕黛》是跨越几个时代的常演不衰的作品,在不同时期都同样受到热烈欢迎和高度赞扬。

康巴尔汗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盘子舞》(维语“其乃台合塞”,意为“碗盘舞”)被认为是康巴尔汗舞蹈艺术成就的最高代表,曾倾倒了无数观众。观众发现,在这个带有杂技色彩的舞蹈中,生活中常见的盘子、筷子居然作为道具焕发出强烈的艺术表现力。表演中艺术家修长婀娜的形体,典雅美丽的容貌,稳健柔韧的步伐,柔美多变的舞姿,胸腰间刹那间的闪动,边移步边移颈的纵横动态,头顶上纹丝不动的盘子,盘子里一滴不洒的水……美不胜收。而这个舞蹈,除了学院派的功底之外,也是康巴尔汗向民间艺人学习的结晶。早年间,她听说有位老太太会跳顶碗舞,就设法找到老人家里,把老人在都塔尔伴奏下的舞蹈动作全部学了下来,同时吸收了民间日常在桌子上表演的“盘子舞”素材,从而才有了这个经典节目。

康巴尔汗自幼受维吾尔族歌舞艺术的熏陶,善于从音乐中捕捉舞蹈形象。在表演中,她的每一个舞姿,都是表达一种感情的语言,并具有特定的意义,使音乐、舞蹈统一于诗的意蕴之中。专家学者概括康巴尔汗的舞蹈艺术称“康巴尔汗的表演素以韵味浓郁、动作柔美、脚步稳健、气质高雅而著称”;“她的舞蹈风格端庄高雅、潇洒俊逸、轻盈流畅,使人感受到一种和谐的美”;“她的舞蹈感情丰富,端庄高雅,轻盈流畅,音舞交融”,体现出“妩媚中见凝重的舞风”。还有人将这种舞蹈表演技艺和风格称为“康派”。

康巴尔汗被誉为“现代维吾尔族舞蹈的集大成者”,她率先将民间传衍的新疆维吾尔等各民族舞蹈,加工成精美的舞台艺术,以《盘子舞》《林帕黛》等倾倒天山内外、大江南北。对于维吾尔族传统舞蹈技法,她也进行了创造性的变革。比如女子目光只能俯视以收敛感情、手位不能高过眉际与头部,这些制约和规矩都被康巴尔汗突破和改变了。同时,她又创造了脚跟先着地、脚掌后着地的“垫步”,现在已经成为检验维吾尔舞步风格的一个标准。

四、倾心奉献舞蹈教育

康巴尔汗不仅是舞蹈表演艺术家,而且也是一位舞蹈教育家。新中国成立后,她曾先后担任西北地区几所艺术院校教师,致力于民族舞蹈艺术人才的培养,造就了许多优秀的舞蹈人才。

早在刚从苏联回到新疆时,康巴尔汗就在塔城、迪化等城市举办了舞蹈艺术培训班,为提高全疆各民族舞蹈艺术水平起到积极促进作用,也把舞蹈艺术教育的种子撒向了天山南北。

康巴尔汗教授舞蹈课

1951年,康巴尔汗受命担任西北艺术学院(在西安)少数民族系主任。学院招收西北地区各民族学生,培养专门艺术人才。当时,舞蹈艺术教育在国内还是一门新兴学科,教材、训练体系、教学规划均是空白,从事舞蹈艺术教育的人也寥寥无几。尽管受过系统正规教育并已取得一定成就,但如何开展舞蹈教学,对康巴尔汗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她克服种种困难,根据自己多年收集的民间素材和民族舞蹈资料,与同事们一起编写出了西北地区第一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教材,培养了两届学生,使他们成为西北地区第一批受过正规专业教育的舞蹈艺术工作者。

1954,康巴尔汗回到了新疆,在新疆学院(今新疆大学)艺术系任主任。在人才匮乏,设备简陋的条件下,康巴尔汗亲自参与编写教材,制定教学计划,指导组织教学,为新疆创办专门的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教育机构奠定了基础。

1958年,新疆近现代史上第一个政府举办的正规艺术教育机构——新疆艺术学校(今新疆艺术学院),康巴尔汗被任命为副校长。在任期间,她组织编写了3套教材,培养了7届舞蹈学生。这些,都为新疆的现当代舞蹈艺术教育打下了基础,为新疆民族舞蹈发展培养了专门人才——包括舞蹈教师和舞蹈演员。这些舞蹈教师后来都成了新疆舞蹈的传播者,优秀舞蹈演员都成了全疆各个文工团的骨干。

“文革”中,康巴尔汗受到冲击,她的许多同事也未能幸免,学生也受到了牵连。但她始终以平静态度面对变故,默默投入教学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与她共过事的演员,无不为她健康、幽默的风格所感染。

康巴尔汗塑像

1979年,在全国第四届文化艺术界代表大会上,康巴尔汗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舞蹈家协会副主席。第二年,她又当选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联副主席、舞蹈家协会主席。她还是第四至六届全国政协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四至六届政协副主席。

康巴尔汗几十年如一日,视舞蹈艺术为生命,舞台一直是她钟情的地方。1984年,在新疆文艺界组织的庆祝新中国成立35周年的联欢会上,年逾花甲的康巴尔汗身穿长袷袢,在多年合作的老艺术家阿布都古力的唢呐伴奏下,翩翩起舞,优美的舞姿一时间使现场气氛凝固,唢呐声一停止,随即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1992年10月,以康巴尔汗命名的艺术基金会在新疆成立。

1994年3月,康巴尔汗在乌鲁木齐逝世,享年73岁。

2006年11月,康巴尔汗的塑像在新疆艺术学院揭幕,同时学院还举办了康巴尔汗舞蹈生涯图片展。

共和国少数民族艺术家传